文 / 《台海》杂志记者 陈于晨
冬春季节之交,伴随气温波动变化,人体免疫系统压力渐显,加上某些病原体在寒冷环境更为活跃,在干燥空气中更易存活和传播,不少民众因而遭受传染病的侵袭,颇为恼人。
在这之中,猩红热(scarlet fever)就是代表之一,伴随季节变化,它又再次活跃并随时准备威胁民众的健康。那么关于猩红热,它有哪些典型特征?它的起因是什么?我们又有什么治病良方可以对症下药呢?本期《名医会》,由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张静华来向大家解密猩红热的医疗知识。
蔓延全身的鲜红皮疹
“猩红热是一种古老而又经典的传染病”,张静华说,最早关于猩红热的详细医学记录,通常归功于英国医生托马斯·西德纳姆(Thomas Sydenham),他在1676年描述了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当时他将其冠以“猩红热”(scarlet fever)的名称,因为这种疾病会导致全身上下广泛的鲜红皮疹。
“除了皮疹,发热也是该病会带来的显著症状之一”。张静华指出,一般猩红热的发热多为持续性,体温可达39摄氏度左右,可伴有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皮疹则是在发热后的24小时内发生,从耳后、颈部、上胸部等部位开始,从头到脚迅速蔓延全身。猩红热的皮疹与其他病症皮疹有所区别的是,它在皮肤上呈现均匀分布,且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颜色会消退,随后再度浮现红色,伴有痒感。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带黄白色脓头且不易破溃的皮疹,称为“粟粒疹”。多数情况下,皮疹会在48小时达到高峰,然后按从头到脚的顺序开始消退,2至3天内退尽。
张静华提及,除了上述的普通型猩红热,其他还有脓毒型、中毒型、外科型猩红热需要民众留意。
脓毒型猩红热通常伴随咽峡炎的化脓性炎症,渗出物多,形成脓性假膜,局部黏膜可坏死形成溃疡;若细菌扩散到附近组织,可形成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及颈部淋巴结炎,甚至还可能引发颈部软组织炎以及败血症。
中毒型猩红热的毒血症反应明显,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甚至神志不清、中毒性心肌炎、感染性休克,病死率较高。
外科型猩红热则是指病原体从伤口或产道侵入,该症状不伴随咽峡炎,而且皮疹出现顺序与其他类型都有所不同,它是从伤口周围引发,从而蔓延全身。
张静华表示,目前人群广泛发现的猩红热,依旧以普通型为主,脓毒型、中毒型与外科型都较为罕见,民众可不必担忧。并且,猩红热的重症率低,病死率低于1%,在2017年,我国猩红热发病率虽为5.3897/万人,但2013-2017年间,因猩红热死亡的病例,仅报告1例,这足以说明,在如今这个时代,猩红热对于人群的威胁程度,已达历史最低水平。
细菌性传染病 最怕抗生素
“之所以猩红热时至今日,越来越少被人们提及,最大的因素就是相比过去而言,它更容易被治愈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抗生素。”张静华坦言,众所周知,抗生素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它们可以杀死细菌或者抑制其生长;传染性疾病则一般分为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恰巧,猩红热就属于细菌性传染病,它的病原体名称,叫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是一种球形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并且以成对或链状形式存在。它是人类病原体中最常见和重要的一种,可导致多种从轻微到严重的疾病,除了猩红热,它还能引起包括咽喉炎、皮肤感染、风湿热和坏疽等。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具有如下特点:
一、β型溶血性:在血琼脂培养基上,这种细菌能够完全溶解红细胞,表现为周围清晰的溶血圈,这是β型溶血的特征。
二、革兰氏阳性:在革兰氏染色中,这种细菌由于细胞壁中肽聚糖层的存在,能够保持紫色染料,表现为阳性。
三、毒力因子:A组链球菌具有多种毒力因子,例如M蛋白、溶血素和链球菌溶血素SLO,这些帮助细菌抵抗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并且促进其附着和侵入宿主组织。
四、人类病原体: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主要感染人类,通常存在于咽部和皮肤上,它们可以在没有适当卫生措施的情况下,通过直接接触、飞沫或共享物品传播。
五、敏感于抗生素: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对某些抗生素非常敏感,特别是对于青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青霉素可直接杀死链球菌,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使得链球菌细胞壁变得不稳定,最终导致链球菌死亡;除此之外,抗生素还可通过阻止细菌的繁殖,使得宿主的免疫系统能够更容易地清除感染。
张静华强调,基于该细菌上述的特质,因而抗生素对猩红热的治疗可谓效果拔群。
针对易感儿童 要提高警惕
“虽然猩红热属于普遍易感的疾病,但从实际病例来看,其主要影响儿童,尤其是5到15岁之间的儿童,他们是这种疾病的主要易感人群。”张静华直言,猩红热易感群体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免疫低下。年龄、抗体、自身疾病或缺陷,都是影响猩红热易感与否的因素,因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广泛存在自然界,不可能对这一细菌进行自然或社会性的清除,唯有依靠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方能抵挡细菌入侵致病。
“人感染猩红热并治愈后,是会产生对应抗体的。”张静华表示,感染后的抗体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素免疫。抗菌免疫主要来自抗M蛋白的抗体,具有型特异性,可抵抗同型细菌的侵犯,但对不同型的链球菌感染,则无保护作用。抗红疹毒素的免疫力较为持久,但由于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其间无交叉免疫,若感染另一种红疹毒素的A型链球菌仍可再发病。
“通俗来说,得过猩红热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是有抗体的;但整体抵抗效果只针对这一型号有用,且有时间限制。”
此外,猩红热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或产妇产道传播,该病潜伏期为1至7天,一般表现为2至3天,从潜伏到发病,全过程都会伴随病原体传染情形。因此,患者一旦确诊或怀疑感染猩红热,应主动做好隔离措施,包括并不限于住院或居家隔离,至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且无化脓性并发症出现,治疗天数不少于7天后,方可安全接触他人。至于病患接触者,则应严密观察7天,若浮现症状,则对其予以隔离治疗。
最后,张静华说道:“猩红热多见于温带和冬春季节,眼下正是该病一年中相对盛行的时期,广大民众朋友可多加留意。提升自身免疫力,适时增减衣物维持体温得宜,浮现症状后第一时间做好隔离措施,及时就医诊断,谨遵医嘱服用对应药物治疗,绝大多数民众都会恢复如初的。放眼当下时代,猩红热不算是可怕病症,民众用平常心来对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