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云中谁寄锦书来

来源: 2024-03-11 11:20
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参观具有潮汕侨乡特色的侨批文物馆时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期间,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被统称为“侨批”,又称“番批”。
侨批不仅仅记录了一个时期的金融发展、一段充满家国情怀的历史,也保留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侨批故事。尤其是侨批书信所记载的信息是真实的、私密的,是未经雕琢的史信,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敦煌文书”。
2023年,是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10周年。在中国所有已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里,侨批是唯一一个“发现在民间、散落在民间、研究在民间”的项目。
近年来,厦门市高度重视侨批档案工作,出台了有关侨批工作的政策,对侨批的抢救修复、征集保护和开发利用作出了具体部署,华侨博物院、侨批广场、侨批展厅等场所人流如织,歌仔戏《侨批》获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文艺创作项目,《厦门侨批》《按章索局》《同安侨批》等书籍相继出版,等等这些在彰显侨批文物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凝聚侨心、汇聚侨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近,台海杂志社编著的《番爿来批》一书正式出版,这是厦门市挖掘侨批文化又一精品力作。
对于《番爿来批》一书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我仅就其几个特点,谈点个人体会,算是抛砖引玉。
侨批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珍品,但如何以侨批中表达的生活与感情感化新时代的人,是一个普遍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侨批只是束之高阁,放在博物馆里无人问津,势必造成宝贵资源的浪费,也使整个侨批研究成为无的之矢。因此,要努力找到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做好侨批资料的开发利用,让死资料“活”起来,使之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独特的作用。《番爿来批》与之前出版的侨批故事书籍最大的不同,在于从不同角度述说历史,对话先辈,用一种碎片化、文学化的微观叙事,发掘和描写了一个个动人的侨批故事,让读者打开尘封的记忆,穿越时空的隧道,追寻先贤的足迹,感悟精神的力量。《番爿来批》共7章39节,充分展现了一个半世纪以来厦门海外华侨华人的奋斗历史,真实记录了近代侨居国(地)和厦门侨乡社会的历史变迁,有力见证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全书由台海杂志社社长年月领衔,几位资深女记者深入厦门岛内外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犄角旮旯,与专家、学者、市民、村人对话,不仅写了相互勾连的人物故事,展示人物的情怀心绪,而且跳出个人、群系及区域,以更为深广的角度审视、比照笔下人物和地域文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解读侨批文化的内涵。此其一。
其二,一纸侨批,不仅承载着华侨们的浓浓乡愁,更诉说着他们深沉的家国情怀。华侨游子即便是背井离乡,但根与魂也始终在祖国。在辛亥革命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厦门籍的广大侨胞通过捐款、购买救国公债、侨汇、投资和捐献物资等多种方式支援祖国,这些捐赠大多通过侨批或银行寄汇的方式进入国内,支持民主革命、民族解放。海外赤子或亲身参与,或奔走筹资,《番爿来批》写到的批封上的抗日口号、刻着购救国公债的邮戳,字里行间无不向我们展示着华侨们满腔的爱国热血。尤其是以陈嘉庚为代表的一代侨领,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通过侨批寄回家乡,兴办各种公益事业,其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楼一厝,是华侨们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和历史积淀。
其三,《番爿来批》一书,融入了百年的世事变迁,既抒写厦门华侨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也挖掘他们诚信守义的精神。侨批信局的诞生,拉开了中国金融邮信发展的序幕。《番爿来批》写的不仅仅是侨批。一纸侨批,虽只是民间契约,却具有巨大的约束力,这就是侨批令人动容之处。《番爿来批》的《按章索局》一章,突出描写了在侨批发展史上,作为华侨和侨眷之间的桥梁,无论是批局还是水客、批脚,都恪守“诚信自律”的准则。银庄也好,银行也好,信局也好,侨批业的头号规矩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寄批人和收批人蒙受损失,批款必须如数送达侨眷手中。有些信局有时往往不得不以倾家荡产为代价来维护行业信誉。比如,作为闽南侨批业的佼佼者,天一信局规定寄送侨批必发票根以备查询,并雇佣固定信差,防止信差向侨眷索要小费,侨批信封上加盖的信用戳还会做出这样的承诺:“送到贵家,设法异常,无甲小银,无取酒资。”天一信局将诚信刻印在细节之中,博得了广大华侨及侨眷的信赖,业务发展也随之蒸蒸日上。鼎盛时期,天一信局的年侨汇额达千万元大银,占闽南侨汇总量的近三分之二。《番爿来批》就是这样,通过挖掘侨批背后的故事,来反映闽南人诚信守义的精神。
侨批虽已成为历史,侨批文化却历久弥新。它沿着海丝之路,见证了世界上最特殊的邮传载体的崛起;它经历战火的洗礼,成了海外赤子的信仰;它丰富了海洋文化的殿堂,成为一根跨越国界的纽带,一头是羁旅异乡的海外赤子,一头是望眼欲穿的故土亲朋。如今,属于侨批的历史烟云虽早已淡去,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挖掘“侨”的精神,向世人讲好“侨”的故事,让这数百年在昏黄灯光下写下的家书,历经百年流转,依旧温情永存。这就是《番爿来批》付梓成书的意义吧。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