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马英九文教基金会邀请,11月27日至12月5日,7所大陆高校40名师生赴台交流。图为大陆高校师生团游览台北西门町。图/中新社
应马英九文教基金会邀请,11月27日至12月5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7所大陆高校40名师生赴台交流,访问团成员包括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的奥运会乒乓球冠军马龙,以及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奥运会射击冠军杨倩。
在台期间,大陆师生前往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阳明交通大学、中国文化大学、长庚大学等6所高校及台北市中山女子高级中学交流,参访多处历史古迹、自然景观及体育设施、科技文化场馆等,广泛结交新朋友,深入体验台湾风土人情,受到台湾各界特别是青年学生热烈欢迎。
此次大陆高校师生应邀赴台,是对马英九4月率台湾青年学生前往大陆高校交流的回访。岛内舆论连日来发表的报道或评论文章指出,此次交流活动是重要契机,青年交流不仅增进了解,更创造了双方共同的感情基础。
此次大陆高校师生参访台湾,受到台湾民众的欢迎,反映了岛内怎样的主流民意,又对两岸交流带来何种影响?对此,《台海》特邀两岸专家学者共同聚焦大陆高校师生团访问宝岛台湾。
一次民间交流的重要尝试
此次大陆高校师生访问团在岛内交流参访,所到之处均受到岛内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热烈欢迎。访问团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媒体和社交平台报道的重点,从喝珍奶到尝小吃,从乒乓友谊赛到体验棒球运动,从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到共游日月潭……两岸青年一路欢声笑语,合影、签名、交换礼物,持续加深两岸的善意。这久违的热络场面被不少媒体形容为“旋风”,两岸同胞用实际行动证明,虽然赖清德“执政”了,但两岸民间的互动、同胞之间的情谊却在持续升温。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才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才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
大陆高校师生一行访问了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6所院校,并前往台北市中山女子高级中学进行了交流。他们还参观了许多历史遗迹、自然风光名胜,以及体育场馆、科技文化设施等,收获满满。访问团所到之处,台湾民众热情如火。值得一提的是,访问期间的多场互动活动,在岛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例如作为访问团中的焦点人物之一,马龙持续展现超高人气,掀起了一股“马龙热潮”,风靡全岛,台湾民众对于访问团的友好和喜爱倾涌而出。这无不表明,台湾民众渴望通过沟通交流来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两岸之间的友好情谊。近年来两岸关系遇冷,原本热络的两岸学术交流也困难重重,令人惋惜。只有不断接触与交流,方能减少偏见与误解,增进了解及接纳度。因此,无论两岸关系如何起伏,都应该鼓励两岸青年学子继续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年轻人的了解和良性互动。
一方面,两岸师生交流有助于深化两岸认同,消散“信息茧房”。此次参访活动,不仅有助于两岸高校在学术领域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更能够让两岸青年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双方在欣赏与学习中,认识到无论两岸如何分隔,文化的根脉始终紧紧相连。这种文化上的共鸣,深化了两岸青年内心深处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
另一方面,两岸师生交流有助于破除“台独”“统战”话术,推动两岸关系破冰回暖。多年来,民进党惯用政治社会化手段向台湾民众灌输“台独”思想,煽动“仇中”情绪,致使台湾青年一代认同缺失、价值观错位。而通过此次交流可以看出,两岸青年友好交流意愿强烈,氛围浓厚,所谓“台独”言论在两岸热切的归属感与统一的历史大势面前显得渺小至极,不攻自破。面对民进党当局以“台独”分子为核心向岛内社会各阶层辐射扩散的“以点带面”的分裂策略,此次大陆师生访问团的效应为两岸交流打开新思路,即反其道而行之,“以面带点”,通过带动岛内“全民”交流参与的积极性来逐渐击破虚伪的人造“台独”。
可以说,此次大陆高校师生参访团的访台活动,不仅是一次学术与文化上的深度交融,更是一次民间交流的重要尝试。它展示了两岸人民对和平交流的渴望与期盼,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第一,此次大陆高校师生参访活动,在两岸危局中发挥了“安定剂”的功效。赖清德上任后,各界担心两岸走向冲突的可能性更高,台海已成热点。马英九基金会能邀请陆生团来,受到台湾民众高度关注与热烈欢迎,为两岸关系带来一丝暖意。对此,大陆网友也高度评价,认为台湾民众对陆生展现足够的友善与温暖。
第二,重新将交流带回两岸“主旋律”。马英九时代,以交流代替交锋,以对话代替对抗。然而蔡英文、赖清德则反其道而行。赖清德上任后对陆发布旅游橙色警戒,又发表“新两国论”,令两岸交流几近中断。陆生团访台卷起的热潮,又重新燃起两岸人民心中的一丝希望,将交流带回两岸关系的主旋律。
是目前两岸关系中的一股清流
奥运冠军以才华和汗水赢得民众喝彩,如此神圣的体育精神,岂容“统战”阴谋论玷污?民众之心纯净如水,岂容狭隘的政治观念搅浑?民进党当局毫无格局的嘴脸简直不可理喻,荒谬可笑!另外,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高校师生团成员说“中国台北队”何错之有?民进党当局趁机制造“绿色恐怖”,再次暴露其坚持“台独”立场、煽动两岸对立对抗的本性,只会激起更大的民怨。
实际上,民进党霸凌访问团的目的,并不在于“改名换姓”,而是要利用民粹情绪模糊此次活动的焦点,转移台湾社会的视线,把两岸青年加强互动、增进了解、深化友谊的交流交往交融之行,变成充斥对立对抗对撞的所谓“统战”之行。他们试图利用统“独”议题上的分歧压缩两岸青年友善互动的空间,给两岸同胞走近走亲的热闹场景泼一盆冷水。
一直以来,民进党都很害怕两岸同胞走近走亲、结交情谊,害怕台湾民众了解大陆的真实情况和大陆同胞的真诚友善,害怕其精心编造的谎言被戳穿,害怕其“抗中牌”失灵。而这次大陆高校师生团的参访活动,两岸青年融洽的互动场面让民进党恨得牙痒痒,但由于岛内舆论对大陆高校师生团此行给予高度评价,民进党当局不便明目张胆地唱反调,于是拿大陆高校师生访问团成员一句“中国台北队”大做文章,伙同岛内特定媒体、网军,对大陆高校师生访问团相关成员进行网络霸凌,以此制造矛盾、挑起对立,给大陆高校师生团泼脏水,目的显然是企图破坏两岸民间交流。
《民进党当局的煽动不仅没有奏效,更激发起岛内民众的愤怒与反感,让台湾社会更加真切感受到民进党当局“绿色独裁”的冰冷。由两岸师生共同传递的暖意与民进党政客、媒体、网军释放的寒意,冲撞在一处,正反两方面示例给全台民众上了生动一课,究竟谁在叙亲情、话融合、谋发展,谁在煽动敌意、制造冲突、升高对立,一目了然。
民进党当局对马龙和大陆师生团如临大敌,不知是把自己看得太聪明,还是把台湾民众看得太笨。不过从这几天大陆高校师生访问团所到之处,台湾民众表达的欢迎和热爱来看,大家还是乐见这样的交流的。这些大陆青年学子出现在台湾,无异于是目前两岸关系浊流中的一股清流。这些学子被一些“独派”媒体或人士“泼红漆”的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年轻、活泼、清新、专业的形象,而且他们并非政治人物,让人很难找到对其攻击的着力点,不过徒增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