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防前线三十年(1949—1979)》再现恢弘历程
文/刘舒萍
4篇17章38万字,历经3年反复修改打磨,由厦门市山东南下干部历史研究会、厦门市鹭海英烈慈善基金会组编的《福建海防前线三十年(1949—1979)》(以下简称《前线》),于2024年底举办新书首发式,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这是一部综合记录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十年,福建作为推动祖国统一的海防前线斗争历程的专著。
《前线》编著者林书春有20年军旅生涯,1990年转业后到宣传部门;作为驻守在福建沿海的野战部队的一员,扛枪、打靶、射击、刺杀、训练、投弹,样样皆能,同时,他还身兼通讯员之职,一边拿枪杆子,一边拿笔杆子,对福建海防历史有着深刻的感情。三年精心编撰,林书春逐步形成与完善逻辑严谨的篇章结构体系,他说,要还历史本来面目,努力把章节写准写实写精。
福建是祖国统一的海防前线
在武力冲突、军事对峙的年代里,“敌人”这个概念,在福建沿海一线官兵中,是扎根很深的。1987年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一)晚上,那“煮豆燃箕”式的炮击如今被另一种共庆所取代:厦金海域上空首次共同升起一朵朵象征祥和、安宁的烟花,那扇关闭了太久太久的大门开启了一条缝,一时间轰动海内外。那一晚,林书春站在厦门云顶岩48号观察所,这个曾经炮击金门的指挥部所在地。在漫天的焰火中,林书春感受到了一种新的历史责任,“从炮火到焰火,从战争到和平,希望两岸能够和平统一。”
福建海防斗争30年绕不开金门,多年以后,当林书春首次踏上金门这片土地,他觉得很伤感,“金门这么一个弹丸之地,成了一个两岸分离的重要节点。这是一个伤心之地。”那一次,他专程去了一趟小金门,去看看金门放焰火的地方,从小金门望去,厦门会展中心一片高楼。历经悲喜,两岸终究是一家。
多年后,他在书中撰写“金门之战”和“炮击金门”。“金门之战”一节,严格按照经过严格审核且获得众多军史专家公认的王洪光中将专著《绝战》提供的史实进行编写,不随意添油加醋,不予任何评论。“炮击金门”这一章,基本引用经总参总政审查把关的《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炮击金门”一章的原文,确保这场持续20年、震惊中外的炮击作战叙事的准确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当局残余势力败退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东南沿海诸岛,不断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窜扰破坏,福建因此成为推动祖国统一的海防斗争前线。”从1949年到1979年,福建海防前线30年波澜壮阔的斗争历程,深刻在林书春心头。
2020至2021年间,林书春参与编纂《厦门简史》,承担其中解放厦门和厦门解放后海防斗争这段历史章节的编写任务。在这期间,中央电视台四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播出20年前厦门市委宣传部配合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多集专题片《炮击金门》,与当前人民解放军开展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公开宣传报道形成历史呼应。与此同时,福建省委原书记尹力在与现任省委书记周祖翼工作交接的全省领导干部大会的讲话中,对福建各个历史阶段的定位与评价时明确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福建是祖国统一的海防前线,并作出重大贡献。
此时,林书春正在厦门市山东南下干部历史研究会、厦门市鹭海英烈慈善基金会支持下,在收集掌握大量扎实权威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组织编撰《前线》。这不是他们第一次合作。在此之前,林书春会同厦门市山东南下干部历史研究会撰写的《红旗插上厦门岛》长篇通讯在《厦门日报》全文刊发,参与研究的《安岐随想》大型交响乐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作品之一,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成功上演,随后还在厦门闽南大戏院、部队等多地演出,反响热烈。
“根据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和中央媒体公开报道炮击金门的启示,以及尹力书记对新中国成立后福建作为祖国统一的海防前线的历史定位和评价,我们研究决定,在完成《厦门简史》相关历史章节的编写任务后,立即着手组织编纂一本新中囯成立后至1979年停止炮击金门这三十年重要历史阶段福建海防前线斗争历程的专著。”林书春说,创作的目的很简单,让人们了解“当前围绕祖国统一的军事、政治、外交斗争,是新中国成立后推动祖国统一的海防斗争的继续;新中国成立后福建全省军民团结一心守家园促统一的海防斗争,可以为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推动祖国统一进程提供重要历史借鉴;同时为红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提供一份有福建地域特色的生动教材。”
摒弃流水账式写作
在厦门市山东南下干部历史研究会会长、市委原常委、组织部原部长黄笑影的眼中,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承载着厚重历史的作品,更是洋溢着深情与温度的佳作。她亲眼见证了这本书的诞生历程,三年磨一剑,精心编撰而成。林书春为写好这本书,倾注了无尽的心血与智慧。他既拥有丰富的历史经验积累,又善于独运匠心,在写作过程中不断调整思路,巧妙避开了传统写史的俗套,使得这本书独具魅力,可读性大增。
在创作过程中,林书春历经诸多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勤奋不懈的态度。对于老编辑提出的一系列宝贵意见,他倍加珍视,既感动又欣喜,认真细致地进行修改完善。为了确保史料的准确无误,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搜寻资料、核实细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完善。他还亲自走访当事人,深入了解历史真相,力求还原每一个历史瞬间。
为了写好“海鹰”175鱼雷快艇的英雄事迹,林书春把当年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的报道与获救枪炮手赵庆福的回忆录进行综合比对,让自己对这个英雄壮举的事实把握得更加全面准确,叙事更加充分感人。
林书春回忆说,一开始,平舖直叙,从福州战役、漳厦金战役、打击武装窜扰、东山保卫战、炮击金门、拥军支前、拥政爱民,一鼓作气写出10多章初稿。初稿出来一读后,明显感觉到整个书稿是流水账式的直线平推,缺乏提炼,没有综合性立体式地反映和体现出福建海防前线三十年波澜壮阔的斗争历程。于是,他对已经草拟的10多章初稿,按照福建海防前线三十年不同阶段与不同任务,进行篇章结构总体上的重新梳理设计,确定以“进军福建”、“镇守海彊”、“跨越海峡”、“同心共建”四个大篇进行切割划分。
根据分篇后各大篇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事实的要求,每篇又分别增加了一些原先没有考虑到的章节。比如,“进军福建”篇,增加了“南下干部”章,反映和体现了进军福建的历史完整性。又比如,“镇守海疆”篇,增加“战备训练”和“海疆卫士”两章,使这篇的内容更加完整丰满充实。特别是“海疆卫士”这一章,把驻闽陆海空部队最著名的10个英模基层连队官兵的战斗精神面貌展现出来,充分体现了解放军官兵不怕流血牺牲、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舍小家为大家、赤胆忠心卫国戍疆的崇高精神。
再比如,“同心共建”篇,增加“心系前线”章,展示出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关心福建海防前线,齐心协力推动解决台湾问题,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从而体现福建海防前线斗争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考虑到这是一本公开出版发行的重大军事历史题材的专著,林书春介绍说,在资料的搜集与引用中始终把握一个原则,即必须是已经公开的真实可信的权威资料,“搜集资料的渠道和途径主要有:一是翻阅利用本人长年积累的相关历史资料;二是请相关人员和战友提供相关资料;三是通过网络搜索购买一批相关资料;四是请厦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办公室向省及各地市搜集提供相关历史资料;五是从厦门日报社资料室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六是从厦门市图书馆搜集相关历史资料;七是请相关部队提供军史资料和定向约稿英模单位典型材料。”
在新书发布会座谈会现场,“杜凤瑞中队”所在部队原师政委、厦门市委政法委原副书记苏世明点评说,这本书不仅承载着福建海防三十年的风雨历程,更凝聚了每一位前线海防人的忠诚与奉献。苏世明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阻挡,在新的征程上,绝对不会一帆风顺,更加需要传承老一代海防人的精神,牢记使命,随时听从党的指挥,不怕牺牲,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再立新功。
声 音
解放军报社福州记者站原站长郑宗群:还记得我当新兵时,曾在大嶝岛站岗放哨,体验过海峡两岸多年枪对枪、炮对炮、喇叭对喇叭的生活,因此让我对这本书分外情有独钟。
晋江围头村党委书记洪水平:这本书让更多读者认识了这个经历过炮战的小渔村,通过战争的残酷,让后代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这些年来,围头村努力把革命精神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福建省军区原政治部副主任兼预备役高炮师原政委、厦门市民政局原局长、厦门市爱国拥军促进会会长刘平:该书凸显了厦门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凝结了福建军民30年海防斗争血与火的事迹,书写了一大批拥军支前的英雄人物和英雄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