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金门和平大桥营建基金会” 原副董事长庄苓宗:大桥一日不建成,我一日不退休

来源: 2019-12-31 16:35

我从2004年开始推动厦金大桥的发展,至今已有15年了,我曾说过,推动和平大桥建成这一项,是我的终身事业。大桥一日不建成,我就不退休。这个誓言至今依旧有效。

2007年,我牵头组建“金门和平大桥营建基金会”,就是为了日后推动厦金大桥的建设。虽然,中间有近十年的时间,厦金大桥的项目一直被搁浅,民间呼吁的声音也减弱,但我们始终没放弃。只要“金门和平大桥营建基金会”还有存在的一天,大家就会为厦金大桥奋斗一天。
金门人拒绝战争期盼和平
1958年“八二三”炮战开打一周后,我在金门的地下防空洞出生。但因为战时的人员流动太大,直到半年后,我才报上户口。在身份证件上,我永远比别人多活半年。
我家住在金门五龙山西园村,村子距离厦门的大嶝岛,直线距离只有八公里。在我幼年时期,一到炮击的时候,大人就让小孩子提前躲到防空洞里。上小学时,我每天都睡在防空洞里,老师布置的作业也都在防空洞里完成。等到我念初中之后,炮声就慢慢减少。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两岸之间的炮声就没有了。那时,我也已经21岁了。
可以说,我从出生开始,直至成年,都是聆听着炮弹声入睡。记得小时候,我曾见过邻居家的牛误踩地雷而被炸死,我和小伙伴还曾拿着长铁丝去勾取被炸碎的牛肉回家煮食。现在回想此举,我突然感到害怕,铁丝如果勾住另一只地雷的引线,当时自己也可能会被炸碎。
这场长达21年的金门炮战,让我真实地看到战争的无情,不只是我,现在许多金门人,对这场战争都记忆犹新。在炮火声中长大的经历,也让我深知和平的可贵。
金门经历战火洗礼,也决定了这块土地尴尬的命运:厦门近在咫尺,却是咫尺天涯;台湾远在天边,却是天涯若比邻。长达40多年的军管及战地政务,使得金门几乎与世隔绝,而由于产业发展受限,金门人赴台就业逐年增加,人口大量外流。大概在20年前,我就在想,金门不能再这样沉寂下去,它急需寻找一个新的崛起机会。
恰逢在2001年1月2日,厦金“小三通”正式启航,象征两岸告别对立、营造共存共荣的新契机。“小三通”打开了两岸长久以来的政治藩篱,我也真正看到厦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那时,我就明白了,金门想要提升经济,一定离不开厦门。
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朋友时,有人反驳我,厦门是金门的敌人,要是跟厦门走太近,未来再打仗那该怎么办?
我记得当时我很严厉地驳斥了这种观点,60年前,金门人下南洋,都是从厦门的码头出去。那时,每一个金门人的亲戚基本都在厦门。两岸在“五缘”上相通,打断骨头连着筋,金门人是最有理由拒绝战争的,也绝不愿见到战争再次发生,为了维护得来不易的和平,我们金门人必须站出来,为两岸的交流做些事。

是金门同胞的一条“生命桥”
为了发展金门的地方经济,让金门走出孤岛的窘境,也为了加深厦门金门两地的联系,从2004年起,我就开始极力推动厦金大桥的发展。为此我加入了台湾光彩促进会,担任光彩促进会金门分会会长,并和台湾促进会会长建立“金门和平大桥营建基金会”,出任该基金会副董事长,目的就是为厦金大桥的建设奔走求援。
当时已经有了厦金“小三通”,为什么还会选择去推厦金大桥这个项目?因为在我看来,未来“小三通”是无法满足厦金两地的交通需求的。
金门对外交通易受机场、海港规模与天候影响。厦金二地目前仅能透过“小三通”往来两地,然船班有限且两地港口间并非最短距离,无形浪费许多往来时间与成本。
金门的医疗条件较差,金门同胞若遇急重症,相对台湾本岛而言,最快最救急的方式,就是通过“小三通”航线,到厦门救治,但这个通道常常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2008年5月中旬,一架从金门护送病人前往台北就医的飞机,在返回金门时发生机械故障,造成3名机组人员重伤。2009年7月中旬,同样的直升机发生故障,造成2死1伤的重大事故。
这样的医疗事故几乎每年都发生,金门每年要花约3000万(新台币,下同)包医疗直升机。厦金大桥若建成,金门人便可以就近享用厦门的医疗设备,不仅大大节省成本,更减少了人员伤亡,无疑将为金门同胞搭建起又一条“生命桥”。
另外,厦金大桥若建成,也能促进金门产业及观光事业的发展。因此,两地合资兴建跨海大桥一直都是金门乡亲们多年的呼吁。
在我看来,兴建厦金大桥不只可带来两地便捷的交通,也具有和平的政治意味。
五十二年前的数十万发炮弹壳,被金门本土工匠打造成一把把“金门菜刀”,五十年来还没有用完。连目前位于德国的欧洲最大古董修复中心所用的长刀,也是出自金门师傅金合利第三代传人、“金门刀王”吴增栋之手。如果连杀人如麻的炮弹钢片,都能化成造福人类的工艺产品,两岸的恩怨又为何不能从金门开始解开?用一座跨海大桥连结两岸,正是最有效率,也“最便宜”能填补分裂历史、抚慰记忆、消除恩怨的方式。

民间积极推动民进党坚决反对
2007年12月15日,“金门和平大桥营建基金会”正式启动。那一天,是马英九到金门考察的日子,我们特意选择在这一天启动,也是为了取得国民党的支持。
通过“金门和平大桥营建基金会”,我们曾经联系了100多家在大陆的台企,也拜访了许多老华侨,大家都非常支持,也愿意拿钱出来资助厦金大桥的建设。厦金大桥分大陆段和金门段,金门段在2公里以内,只要台当局同意,我们就能通过民间力量推动金门段的兴建,由全球华人包括海峡两岸及港澳同胞共同捐款建桥,这在当时是完全可行的。到2008年5月,“金门和平大桥营建基金会”已经募集12亿元。另外,金门县政府也有一个“建桥基金”,到2009年,已经累积约有30亿元的资金可以用于大桥建设,历任县长对厦金大桥的建设也十分支持。
2008年8月24日,马英九曾亲临金门勘察,表示对兴建厦金和平大桥持开放支持态度;2008年2月18日,谢长廷也与和平大桥基金会恳谈25分钟,表示支持金门成为未来两岸的共同试验区。
当时,对于厦金大桥的建设,真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惜,我们盼了太久,这个东风都未能吹过来。
兴建和平大桥的构想是在民进党“执政”时期提出的,一直靠民间力量推动,可马英九上台之后,又受到来自民进党和境外势力等方面的压力。
虽然金门方面为了建桥,做了许多前期准备,但后来,台当局对此事,却不甚积极。特别是民进党百般刁难,那时候,厦金大桥的建设迟迟没有下文,我真的急了,当时就跟台当局内务部门和台湾方面陆委会吵了起来。我跟他们说,我不惜打官司,我们金门人的生命就仰赖这座桥,我们生命的价值是这么脆弱,如果我们没有人愿意牺牲,我们的后代还是要面临医疗上同样的问题,所以我们集结了很多共同观念的金门乡亲,我们一起来推,不只我一个人。我曾经讲过这座大桥,如果建不成我不退休。
可惜的是,吵过之后依旧没有结果。后来我才发现,当时的台当局内部,民进党是坚决反对建设厦金大桥,而国民党虽“执政”,却对民进党一味忍让,也只好把方案长期搁浅。两党都不作为,才会造成厦金大桥议题在近十年内几乎无人再提。
如今,大陆方面主动提及厦金大桥的建设,让厦金大桥自此成为两岸舆论关注的焦点,让我再次看到了厦金通桥的曙光。目前,据我所知,金门县政府计划已经再次启动厦金大桥的可行性研究,以适应厦门和金门两地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两岸开放交流以来,厦门与金门、福建与金门通了姻缘,也通了水源,如今,金门人最期盼的就是这座厦金大桥,因为它不仅是联通两岸的交通之桥,更将成为进一步联通两地民心的“连心桥”。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