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关照自己

来源: 2020-05-06 21:26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关照自己

/《台海》杂志记者 卢燕

毕淑敏说,“我们的生命,不是因为讨别人喜欢而存在的 。”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没有一个人,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与其绞尽脑汁,却又徒劳无功地想着如何去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倒不如努力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给生活来点儿趣味,发掘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也借由这份热爱,让自己每天都有一点的进步、积累,让新生活因为改变焕发不一样的色彩。

在荷兰,丘彦明购买农产品的地方,不是菜场,而是同村的一些住家。大家依时令在屋前竖着标牌,鸡蛋、蜂蜜、绿叶蔬菜、白芦笋、马铃薯、草莓、李子、核桃、樱桃、梨与苹果,都是各家的收获,物美价廉。丘彦明总是手握零钱,熟门熟路走去买不同的新鲜有机食品。进村里人家购买农产品,一定得有“闲情”——岂能付了钱就走人?当然要聊聊天,说上十几二十分钟话,才够意思嘛!

比起虚应故事,厨房对左星星同“过好今天”的姐妹们而言却是安顿身心之处。烹饪,做一顿晚餐,也可以是艺术创作,那弄得有效率而严肃做啥?有趣的事情,边做边享受过程,天天开心。原来买菜可以很有闲情,做饭也可以充满艺术。柴、米、油、盐,看似极平淡的家居生活,也能品出不同的生活情趣。

从封闭的实验室到开放的田园

100平方米的土地上种了葫芦、苦瓜、丝瓜、豌豆、草莓、白萝卜等等数十种蔬菜香料瓜果。而且收获丰美,几乎实现自给自足,还有多余就送给朋友分享。这地一种就不可收,租了田来种仍嫌不够,又在自家院落挖池塘堆假山,养鱼种花,这对夫妇便生活在了花团锦簇之中。

从台湾《联合文学》总编辑到荷兰职业农妇,丘彦明养花种菜,“小日子”过得优哉游哉的。可文人种菜毕竟有别于普通的农夫,菜越种越少,花越种越多。学画的丘彦明把一块土地当作了大画布,别出心裁地依植物颜色分配地域,她成天喜滋滋地做着画中人。但她不纯粹是玩儿,十几年来,她对种地的认真不亚于任何一位农夫,工工整整写了种田笔记。在其中,她如数家珍地描绘各种植物特性,详细记录作物种植情况,仔细地配上素描,读她的《浮生悠悠:荷兰田园散记》无不羡慕她恬淡自在的生活。

如今的城市生活就像按下快捷键,每个人都步履不停地劳累奔波。从身旁掠过的都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似乎少了很多原本的气息。生活就是要来点不一样的才精彩。

从大都市到农村。因为厌倦了实验室封闭的工作形态,30岁那年,唐红玲给自己一个机会,看能不能转职。

三年前,唐红玲辞去大学科研助理,只身来到厦门同安,开始厦门市鑫美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农人生活。 华中科技大学农业专业毕业的她,第一份工作,几乎都在实验室,每天面对最多的就是各种瓶瓶罐罐的实验器材。每天宿舍到实验室两点一线的工作生活,让唐红玲感觉自己与社会完全脱节了。因为向往海边的城市,希望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鲜活的作物,她从哈尔滨一路向南,终于在2017年来到了厦门。

对于唐红玲的转型,事实上,不只她自己,身边的朋友也都难以理解,觉得不可思议。以前每次聊天,她们都会问两个问题:你还在同安吗,为什么还不走?对此,唐红玲的回答很干脆:“你们来了,就知道了。”

从不被理解到人人羡慕。唐红玲每每在朋友圈晒出农场的照片,不管是形态新奇的辣椒还是品种特别的黑美人土豆,抑或只是在春意渐浓的午后,在农场闲晃,都成为坐在“办公室”朋友们艳羡的“田园生活”。

对唐红玲而言,做农业、搞研究不只在教室里,在田里同样可行,做研学可兼顾田地产量、串联更多人事物。若能把教室移动到菜园,让孩子亲手触摸充满生命力的蔬菜、植物,亲眼分辨它们的颜色、凑近叶面嗅闻它所散发出的独特气味,听微风吹拂过菜子所发出的沙沙声响,他们不是更能体会到土地的献礼吗?

留给自己时间,不设限自己

生活脱离不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是只要懂得花点巧思,营造情趣,让生活偶尔来点“不一样”的变化,也能将平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呢!

主张女性不设限,关注“她力量”,通过妈妈做媒介,改变小家庭。通过不定期举办的沙龙活动,包括人文、时尚、运动、烹饪等,将女性更多的体验和美好分享出来。“过好今天”联合创始人左星星说,这是她们的追求也是她们正在践行的。

女生们不见得一直要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面,永远扮演自己已经非常习惯和熟悉的角色,改变下,给生活添点不同色彩。左星星说,女性本来爱分享,“过好今天”就希望提供这样一个分享正能量的平台。鼓励女性们走出家门,从一个普通妈妈、一位职场人,因为想法、梦想而改变。

你生气的时候做的饭都不好吃。通过鼓励一些不设限的女生走出来,分享自己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主张,从而带动更多的女性往前走。用左星星的话来说,“让更多的妈妈们过上舒服的生活,只有她们舒服了,她们提供给家人的方式才会舒服的。”

精彩的人生,不为自己设限。左星星告诉记者,其实这些不设限的女生,有自己的高光时刻、转折点,也有低谷时期,但这些聚在一起,便是值得大家去聆听的小故事。

去年她们通过线上线下,举办一系列以“与其活成别人的样子,不如成为别人的样板”的一套系列课,从家庭收纳、餐桌美学,到穿搭、美妆、摄影、商业等主题,吸引不同的女性参与进来,分享自己的故事,生活的小技能。这也是“过好今天”成立的初衷,就是留给自己的时光。

拿穿搭来说,穿搭师除了现场会量身材,还会告诉大家身形,测试你适合什么颜色。左星星告诉记者,自己属于冬季色,穿衣风格是戏剧型,虽然风格可以驾驭,但并不意味着什么颜色都适合,重色才对味。作为管理者的左星星告诉记者,管理就像穿搭,找到适合自己的最重要。其实女生挺奇特的,哪怕就穿了一件很好看的衣服,那天的心情都不一样,中彩票似的。

因为花艺,王瑞美成为让人羡慕和幸福的女子。早前,王瑞美只是将插花当成自己的业余爱好。而她真正的身份是一名广播电台的播音记者。但随着对花艺层次更深入的学习,插花的魅力,越发让她欲罢不能。她先是开花坊,然后又到国外学习更时尚的花艺。2002年,她更凭借12年的花艺教授资质,创办了泉州第一家正规花艺技术培训学校, 而后她又选择将总部设置在厦门。

“生活如插花,这盆花有繁杂有简单,我们都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创造我们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有多种多样,或宁静,或热闹,或平凡,或远大。”来自台湾屏东的花艺师王瑞美如是说,“能将自己的兴趣发展成自己终身职业,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很幸运。”


以自己的方式,温柔且坚定地看顾池上

“我不忙,我只是过生活啊。”简淑莹是台东池上五十多年老店“池上书局”的二女儿。在学校学的是商,教钢琴维生,兴趣是爬山,关心生态,推广有机农业。如此广泛的兴趣,让她的每一天都非常充实。

从二十岁开始,简淑莹就开始去日本自助旅行,当时受到很大的文化冲击,还去了菲律宾、泰国等地,当然,还去了祖国边疆。去了那么多地方,但最后还是回到故乡池上来。

年轻时,她每到异地便潜入当地市场,观察当地人生活。书香世家的出身,使简淑莹天生对艺术与文化有兴趣及养成领导与活动能力。保持这样的敏感与敏锐度回到家乡,一位专业级玩家与解说员于焉诞生。

最喜欢趴趴走,欣赏美好的事物,简淑莹超爱玩,超会玩,她自称:“只要天还没黑,我的胆子都很大。”

在池上,每个景点都彷佛是简淑莹的藏宝地点,大坡池、197县道、田边俱乐部、大坡小学、土地公庙、池上火车站……她游走其中,以生动的口吻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一串茄苳子,都是成串的故事。

“池上愈来愈好不是没有原因的,这里每一个人对土地都有爱,愿意为了让家乡更好而付出,一代接续一代。”这么多年来,简淑莹以自己的方式,温柔且坚定地看顾池上。

上世纪80年代,股市大好、经济挂帅的年代,开发是唯一思维,被视为池上生活命脉的大坡池被开发成休闲度假中心,大动工程导致部分“泉眼”被堵住,水底生态完全改观。

彼时生态旅游的观念还不普遍,人,还没感受到与大自然断去连结之后的痛苦,也不知道,在水泥丛林充斥的苦闷年代,自然,可以是更好的生财工具。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地方人士也组成“池潭源流协会”,在政府部门经费支持下,在大坡池周围大量种树。协会成员简淑莹每次到大坡池边,总会抱抱几株亲手种下的苦楝、水柳等等,看着它们绿意成荫,心中充满感动与感激。

如果说大坡池孕育了这方土地的生活命脉,那么池上书局便是涵养池上人的心灵粮食。尤其对于信息较不发达的偏乡来说,实体书店不仅提供阅读空间,更满足孩童求知若渴的学习欲望。作为书局第三代经营者的简淑莹坦言,书局很有那种时间的味道,因为从小在这边长大,不能够出去读书,那就进自己爱看的书。现在有一些出走池上回来之后,就会兴奋地说,这家书店还在,因为在不在会影响到他们童年的记忆,简淑莹坦言,就是因为书局有这样的情感连结,所以才一直开着。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