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烟火,点燃温情

来源: 2020-07-30 15:31

  文/《台海》杂志记者 吴乔莺 

  华灯初上,城市的喧嚣仍在继续,夜市是热闹的烟火,点亮了厦门“夜经济”。对于许多人来说,那些琳琅满目的摊点和一声声真挚的吆喝,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以及偶尔舒展开来的笑靥,勾勒出了尘世中最平凡朴实的温暖与幸福。


  有序经营与温情流淌
  “饺子哎!热腾腾的煎饺!韭菜馅儿、芹菜馅儿都有!”
  “夏天这么热,来杯冰镇绿豆汤,清凉解暑最是好了!您要黄豆浆?有的!我去冰箱给您拿!”
  “西瓜!刚切的!看看多红多甜!”
  “贴膜?小意思啦,我做事您放心。”
  ……

  每天,从暮色熹微到夜色沉沉,厦门殿前街道马垅社区这条百米左右长的小巷都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推着餐车、拎着大包小包的摊主们从各处匆匆赶来,麻利张罗,亲切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味,各类物美价廉的小商品也吸引着人们的注意,让人挪不开眼,迈不动腿,非得沿着街边坐下,大快朵颐;或是和店家闲聊几句,买上个称心如意的小物件。

  推着餐车、拎着大包小包的摊主们从各处匆匆赶来,麻利张罗,亲切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味,各类物美价廉的小商品也吸引着人们的注意,让人挪不开眼。

  谈起这藏匿在社区中的一条条“美食街”,除了想到那些物美价廉的街头美食外,多数人也会同时联想到美食街上的拥挤和嘈杂——五花八门的餐车,随意占道抢夺“黄金地盘”的小贩,地板上随意丢弃的垃圾……这几乎已经成了人们脑海中的刻板印象。
  但行走在马垅社区的美食一条街上,你看不到印象中的凌乱与无序,相反,这里的道路十分畅通,相同款式的餐车整齐地分列在道路两侧,就连餐车上方的遮阳棚也都设置成统一规格的蓝绿色条纹,显得清新又美观。
  “其实,在还没改造之前,马垅社区的这条美食街也曾面临着脏、乱、差的问题。”马垅社区副主任黄秀叹告诉《台海》杂志记者,流动摊贩一直都是城市管理中的一个痛点和难点,如何引导摊贩有序经营,融合摊贩和居民的关系,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她表示:“我不赞成以一刀切的方式将这些流动摊贩驱逐出街道,这样的行为显然是比较残忍的。社区环境的整洁固然重要,但是这些摊贩的存在也同样重要,因为许多小摊贩就是依靠沿街摆摊,来养活一家人。此外,小摊贩也给街道增加了不少便利和烟火气,夜晚也会热闹些。”

  为了在兼顾环境的同时锁住这一份温暖的人间烟火,马垅社区持续解决摊位经营中的不规范问题,由殿前街道、社区小组、社区老人协会、小摊贩业主共同出资30多万元,对临时摊位一条街进行提升改造。改造之后的摊位一条街执行“六个统一”,即统一划行归市、统一划定摊位、统一经营时段、统一摊车样式、统一标识标牌、统一亮证经营,由马垅社区的老人协会负责管理。环境干净了,秩序变好了,商家们的生意自然也更加红火了。

  每天,从暮色熹微到夜色沉沉,厦门殿前街道马垅社区这条百米左右的小巷都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

  今年35岁的张冬香是马垅美食一条街上的老摊主了,自2012年开始,她就常在马垅摆摊。“过去马垅的夜晚,可没有现在这样热闹。”张冬香告诉《台海》杂志记者,她从2012年开始摆摊,过去,夜晚这里只有路灯可以照明,小摊都是在昏暗的灯光下,随地铺上块布或是架上张桌子做起生意来,大家卖的商品同质化严重,销量一般,收摊也早。“但现在可不同了,安上了统一的照明灯,晚上做生意也亮堂。而且社区在安排摊规点时不会把同类的商家安排在一处,这样就避免竞争。”

  过去张冬香摆摊主要以卖袜子为主,但随着人流量的增多,她也开始售卖起清甜可口的四果汤。每天下午,张冬香都会准时出现在马垅美食一条街上,餐车内整齐地摆放着提前备好的十多盒食材——金黄酸甜的菠萝、鲜红多汁的西瓜、晶莹剔透的石花……“水果都是早上买来的,做四果汤用的冰块也是用家里的饮用水一桶一桶烧开后又冰冻好的。只有新鲜、干净、味道好,顾客才爱买。”张冬香笑着分享起自己的生意经。夜晚是张冬香最忙碌的时候,陆续归来的上班族总爱在这夏夜里求取一碗解暑的四果汤,来消除一天的疲惫。“老板,来碗四果汤,多加冰。”“老板,四果汤,蜂蜜水的。”……在此起彼伏的点餐声中,张冬香麻利地夹取配料、制作、打包,这样的动作一晚上要重复几十次,一直到凌晨一点半才能收摊休息。工作虽然忙碌,却让张冬香的心中多了几分踏实。“有了夜经济的带动,虽然是累了点,但起码生活过得去,所以我们也忙得开心。”张冬香说。

  经营手机维修、配件生意的林明智、郑小燕夫妇因夜市摆摊相遇、相识,也靠摆摊经营起自己的小日子。

  在马垅的夜市上,既有像张冬香这样独当一面的摊贩,也能见到许多联手经营“夫妻店”的摊主——经营手机维修、配件生意的林明智、郑小燕夫妇便是其中的一对。他们因夜市摆摊相遇、相识,也靠摆摊经营起自己的小日子。
  在林明智夫妇的摊位上,满满当当地挂着各式的手机壳、挂绳、耳机等,每到夜晚,常有许多年轻人来到这里自行挑选。丈夫林明智通常会坐在摊位旁的塑料椅上,嘴上招呼着挑选配件的顾客,手上忙着贴膜、换屏。“以前我会跟老公轮流或是一起摆摊,但是因为这几年生了二宝,所以摆摊的事基本交给老公了,我下楼带娃时也会帮忙一下。”郑小燕说。由于价格公道,待人和气,林明智夫妇的摊位生意一直不错。有不少客人加了他们微信,一来一往也成了朋友。“疫情期间生意不好的时候,也多亏了这些回头客的支持,我们的收入还算有保障,一个月还能赚个几千。”郑小燕的话语里透着一丝感恩。
  买家和商贩的相遇,除了买卖的关系外,更延展出一份温暖的友情。而对于日日一同摆摊的商贩来说更是如此,平日里若有摊主临时有事离开,也无需担心摊位无人看管,一旁的商贩自会主动帮忙打点、售卖,这样的信任淳朴而动人。

  放心服务与信任升温
  同样的烟火气,也存在于厦门第一医院的门口。傍晚时分,若你来到厦门第一医院的门口,你定能看见摊规点上那一字排开的一辆辆漂亮的小餐车,贩卖着诸如豆花、鸡蛋汉堡、杂粮煎饼等各种可口的美食。
现做现卖,耗时又短,许多人就爱这口热乎劲儿。主营鸡蛋汉堡的王大姐是这餐车大队中的一员。
   “一个五元,好吃不贵。尝一个?”每每有客人路经,王大姐都会提前点火,热起模具,面带微笑地招呼起来。受王大姐热情的感染,总有不少客人愿意买单。

  搅拌面糊,舀入模具中加热,再敲开一个新鲜的鸡蛋,细细撒上些肉末葱花。约莫一两分钟过去,待下面的面糊微微凝固后,将鸡蛋汉堡翻个个,待两面都煎成微焦的金黄色后,再一把将鸡蛋汉堡托起,从中间剖开一道——王大姐的动作似行云流水,让人不禁想起了欧阳修笔下的“惟手熟尔”的卖油翁。

夜幕降临,食客惬意地品尝着小吃。

  “喏,这儿有沙拉、番茄酱、胡椒汁、老干妈,您要什么味道?或是来一套?”在递给客人前,王大姐总会细心地指指面前的瓶瓶罐罐,让客人自行选择。若是遇上一时做不出选择的客人,善解人意的王大姐也会给出相应的建议:“像你们年轻人,如果吃的话,选择沙拉会比较清爽,重口一点的老干妈也行。要是买回去给老人吃的话,那就别太辣,选个胡椒或者番茄味就不错。若是不忌口,全部都来一套风味也独特哦!”在王大姐的餐车上,还挂着两张收款码,客人选了口味,取了汉堡后便可自行扫码付款,既免去了现金收款的繁琐,也更加方便、干净。
  趁着王大姐休息的空当,记者与她攀谈了几句。王大姐表示,如今医院门口的这个摊规点,规范有序。“过去,我还是个‘游击队’,爱在中华城附近摆摊,毕竟晚上逛街的人多,生意好。但那时候我只敢卖麻薯,像鸡蛋汉堡这种是卖不了的,因为城管一来我就得赶紧跑,每天提心吊胆地做生意,也累。”王大姐回忆着过往的经历,“后来,听说第一医院门口有摊规点,我就来申请了,由此便成了‘正规军’,日子就舒坦多了。”可以在指定时段、指定地点光明正大地经营,这对于王大姐来说是件值得欣喜的事情。
  这样的欣喜,生发在厦门第一医院的病人家属心里。前来购买鸡蛋汉堡的陈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生病胃口不好,吃不下米饭,有时自己就会来门口买些鸡蛋汉堡给他当点心。“以前医院门口也有许多路边摊,但不像现在有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我会担心不卫生,不敢买来吃。但现在这个有保障,就吃得比较放心。” 
  信任感的增加是生意良好的保障。自成为“正规军”后,包括王大姐在内的摊主们都发现,自己渐渐拥有了不少回头客,而非过去“仅此一次”的消费者。在王大姐的摊位旁,一位卖煎饼的大叔告诉记者:“医院附近学校的学生放学走去站台等车,也喜欢买了路上吃。小孩嘴甜啊,每天来买,‘叔叔、阿姨’地叫着,我们看了听着,心里头高兴。有的孩子吃过一次后太久没来,嘴馋了,也会特地抽空跑来吃。”    
  烟火升腾中,关于夜晚的故事不断继续。你可以从中品出生活的酸甜苦辣,亦可以从中感受到那不息的希望,这正是夜市蕴含的独特魅力。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