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老苏的663

来源: 2020-07-30 16:16

文/特约撰稿 李泉佃

  大凡称得上吃货的,都知道澳头村的海鲜,知道澳头村海鲜的,又都知道663,可是,知道663的,就不一定知道老苏其人了。

  这样说来,663当然就是一家海鲜店的店名,店老板就是老苏。
  掐指一算,老苏的663,至今已30余年。不过,老苏自己却有些模糊。那天,问他663有多少年了?他想了下说,二十来年吧。但是,朋友老蒋马上反驳,不对,1992年,我结婚时,就是在你这儿办酒席的。你再想想。这么一说,老苏便感叹道,光阴似箭啊。
  不能笑老苏健忘。663于老苏而言,完全是无意插柳。
  澳头是个小渔村,讨海是村民们一辈子的生计。老苏也不例外。老苏说,他十几岁,就跟着长辈风里来浪里去,一天不出海,浑身就不自在。

  二十出头,老苏娶了邻村姑娘为妻。姑娘出阁前,跟着父母在镇里开餐饮店。餐饮店以地瓜粉条为主打,是地道的地方小吃。姑娘嫁到澳头村,看到男人们出海回来,小鱼小虾有的喂了鸡鸭,坏了则干脆倒掉,觉得甚是可惜,就萌生重操旧业之意,开餐饮店。刚开始,老苏是反对的,怕人家说,自己养不活老婆。

“663海鲜店”的招牌,就像澳头村的一面旗帜,带动了澳头村的产业转型。

  但勤快惯了,老苏的老婆岂能闲得住?于是,趁老苏出海,请来工人,将护厝的墙壁打了个旁门,摆上三两张八仙桌,澳头村第一家海鲜店,就这样悄然无声地开张了。老苏是疼老婆的,看了,笑了笑,算是首肯。
  海边的男人,是粗犷的,讨海回来,总得温一壶老酒,煎几条海鱼,炸一碟花生,喝个天昏地暗方肯罢休。过去,在家里,喝高了,老婆难免唠叨。现在好了,有了老苏的店,自在多了。
  所以,老苏的店,刚开始,消费群体大多是本村的村民。当然,村民家里临时来客了,也就到老苏店里,叫几个菜,省却了劳心费力。
  老苏的店,很本分,食材货真价实,味道鲜美,色香味俱全,鱼虾什么的,都是渔民上岸就拿过来的。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村民家的亲戚,不少是岛内的,于是,也便有了外来客。
  这样,老苏的店,就遇到两个难题,一个是雇工问题,一个是店名问题。
  原本,老苏的店,几乎是老苏老婆一个人操持,老苏出海回来,也就打个下手,如今,客人渐渐多了,夫妻店有些吃力了。有一年春节,渔村车水马龙,老苏的店从早忙到晚,桌子从屋里摆到屋外,夫妻俩陀螺似,不停地转,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可是客人还是纷至沓来,有的客人等菜等急了,就大呼小叫。老苏脾气有些爆,勺子一扔,气鼓鼓的,老子不干了,还不行吗?
  也该是老苏上辈子修来的福,一个冬日的早晨,老苏老婆打开店门,看到门口蜷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小姑娘衣衫褴褛,身上已发出一阵恶臭。老苏老婆上前一瞧,小姑娘气若游丝,只是嚅嗫着,饿饿饿。老苏老婆赶紧端来一碗热粥,用调羹一口一口地喂。小姑娘醒了,满口四川话,说是被人贩子卖到闽南,趁人贩子不注意,逃出来的。
  造孽啊。老苏老婆一声叹息,从口袋里掏出了几十块钱,想让小姑娘走。可是,小姑娘却认定老苏一家是积善人家,就是不肯走,说只给她一口饭吃,就帮他们干活。
  那时候,老苏的两个孩子尚小,姑娘就像姐姐,里里外外一把手,忙得不亦乐乎。
  后来,姑娘家找上门,要她回去,她却不走,这当然首先是老苏视她如己出,还有就是老家的山旮旯,就一个字,穷。
  姑娘在老苏家,一直干了十来年,二十几岁,爱上邻村一个经常来吃海鲜的小伙子,才谈婚论嫁。出嫁时,老苏给了一笔钱,说是给姑娘置嫁妆的。有的说十万,有的说二十万。有人问起,姑娘总是笑而不答。但是,逢年过节,姑娘是一定要携家带口到老苏家住个一两天的。

  四川姑娘的出嫁,让老苏觉得有请雇工的必要。当然,主要是老苏的店,已今非昔比,原本的一栋旧厝,已日渐逼仄,老苏用经年的积累,盖起了新房,共三层,全用来做包厢。再后来,还是不够用,又借了邻居的一栋房子,这样,一次接待个一两百人,是没问题的。老苏的店,如今工人有十几人了。

老苏店里美味的海鲜受到食客的欢迎。

  老苏的店,原本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大家约定俗成,要吃饭,就说,去老苏家。但是,澳头村,除了蒋氏家族,还有苏氏家族,而且,苏氏的,开海鲜店的,也有好几家。
  于是,有人说,老苏,该给店起个名了。老苏连想都没想,脱口而出,就叫663吧。663是老苏家座机号码最后三位数。
  “663海鲜店”的招牌,就像澳头村的一面旗帜,带动了澳头村的产业转型。
  昔日的澳头村,以讨海为生;如今的澳头村,则打响了渔村文化的品牌。除了以“去澳头呷海鲜”闻名遐迩外,澳头村打造的“厦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已初具规模,不时有大鼻子蓝眼睛的欧美艺术家不远万里前来举办活动。
这也让老苏窃喜。因为,老苏的两个孩子,都对老苏的663熟视无睹。尤其是老大,自懂事起,就与海鲜无缘。老苏经常胡萝卜加大棒,威吓老大吃海鲜。老苏的理论是,吃海鲜的孩子,脑袋好使。可是,老大就是不买账。老大到镇里上中学,是寄宿的,每每到学校食堂打菜,对食堂的海鲜总是避而远之,只打一点青菜,顶多外加一块豆腐。老师看了,以为他家里穷,买不起鱼虾,觉得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样下去不行,就骑着摩托,到老苏家家访。一到663,老师愣住了,哑口无言,心想,或许自小海鲜吃腻了吧。老苏却说,可能自己打渔,得罪了海龙王,海龙王惩罚他的孩子对海鲜心理过敏吧。
  老苏还是老传统,希望孩子读完书,回到自己身边,可是,子承父业,是无望了,做什么?老苏纠结时,澳头村产业转型起步了。有人说,这是未知数,老苏却不这么看,当年,他不是也瞧不起老婆的海鲜店吗?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