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你误读嘉庚建筑了吗 请听厦大教授庄景辉的解读

来源: 2020-09-03 15:59

你误读嘉庚建筑了吗

请听厦大教授庄景辉的解读

燕尾脊、绿琉璃、红砖墙,中西合璧,古色古香。这些渗透着中国闽南古民居“飞檐翘脊”屋顶和西式“白墙石柱”屋身结构的建筑楼群,错落有致地矗立在花丛锦簇、绿树掩映的集美学村、厦大校园内。

陈嘉庚,虽然不是专业建筑师,但是他设计、监造的校园建筑,美观大方、典雅庄重、坚固科学、经济实用,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被专称为“嘉庚建筑”而享誉海内外。诚如厦门大学教授庄景辉所言,嘉庚建筑,是陈嘉庚个人的审美品位与当地能工巧匠智慧碰撞的结晶,是西方南洋建筑与闽南建筑在实践中不断磨合筛选而形成中西建筑文化有效结合的成功范例。

时光淬炼经典,文化铸就永恒。跨越了历史的洗练,嘉庚建筑早已成为了厦门的重要地标之一,引无数游客竞流连。去年,集美学村、厦门大学旧址和人民大会堂等建筑一同入选了“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如今,越来越多以嘉庚风格为灵感的建筑在厦门继续生长,继续独领风骚。

“红屋顶”恢复为“绿屋顶”

漫步厦大校园,徜徉于集美学村,绿影婆娑,沐浴在透过高大的凤凰木洒下的阳光中,穿梭于鳞次栉比的嘉庚建筑,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除了视觉上的享受,这些经由岁月淬炼的经典建筑,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每件背后都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故事,供人细细品读。

1973年,以学生身份第一次步入厦大校园的庄景辉,第一眼就觉得学校很漂亮,群贤楼群,芙蓉楼群以及建南楼群格外吸睛,既亲切又新鲜。当带朋友和客人走校园,嘉庚建筑是固定行程,向他们作介绍时,一次又一次被感动的是自己,涌上心头的是主人式的自豪,毕竟嘉庚建筑,唯厦门拥有。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我们似乎很难找到这种以人名作为建筑式样的命名方式,也似乎很难再找到像嘉庚建筑这样的载体——它既作为地方风貌象征,又承载着厦门独特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品格,与整座城市的血脉关联如此紧密。

对于嘉庚建筑的兴趣,如“星星之火”已经在庄教授的一次又一次带友人参访校园时成“燎原之势”了。不过真正促成庄景辉与嘉庚建筑的亲密接触,始于2009年修缮群贤楼群。

虽然厦大建筑都沿袭陈嘉庚风格,但较于红屋顶的嘉庚建筑,绿屋顶的群贤楼群总是特别夺人眼球,在很多游客看来,它们最有味道。这三幢校舍位于厦大西校门口,属于群贤楼群,分别是群贤楼以及位于其一左一右的同安楼和集美楼,它们是厦大校主陈嘉庚在1921年亲自设计、奠基和督建的厦大最早校舍,因此被称为厦大的祖厝。

对这三幢厦大祖厝的修缮源于2009年3月的一场特大暴雨,在那场大雨中,群贤楼屋脊发生断裂。厦大当初制定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即要以1921年陈嘉庚创建时的样式进行整体性修缮,屋顶从“红屋顶”恢复为“绿屋顶”。屋顶的“变色”,成为厦大此次修缮校舍的争议焦点。在群贤主楼开始修缮时,有人提出疑问:群贤楼群的建设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不太可能留下彩色照片,为何笃定它一定是“绿屋顶”?

对此,庄景辉找到了有力证据:陈嘉庚的信。庄景辉说,在群贤楼屋顶即将动工时,陈嘉庚从南洋写信来,特别要求采用闽南传统民居的“三川脊”大屋顶,屋顶要覆盖“绿色琉璃瓦”。

学考古出身的庄教授,对细节态度严谨,整个群贤楼群修缮过程秉承“三个原则”,即按原建筑造型、原建筑材料、原建筑工艺来进行修缮。

在此次修缮中,为了找绿色琉璃瓦,校方费了不少周折——现在使用的琉璃瓦大多是不透明的粉釉,而群贤楼、同安楼和集美楼当时用的是透明的玻璃釉。在好不容易找到玻璃釉的生产厂家后,又发现厂家的琉璃瓦偏绿,而陈嘉庚当时用的琉璃瓦偏蓝,经过调色,不断地拿样品进行比对,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才调出了最接近的绿色琉璃瓦。

在容颜被改变半个世纪后,厦大三幢最老的校舍完成了历时近两年的修缮,在2011年年初恢复了90年前的面貌——重要标志之一是以绿色琉璃瓦铺就的屋顶。

不同时期特征存在差异

说到嘉庚建筑,很多人习惯用“穿西装、戴斗笠”来概括。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嘉庚建筑的只识其面,不知其里的解读。庄景辉感慨道,大家对嘉庚建筑非常熟悉,但是对其概念的解读都不是很专业,于是出现了很多的误解、误读。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嘉庚建筑的“中西合璧”,是陈嘉庚“用中国屋顶压制西方屋身来舒畅国人在海外饱受压抑的心情”。所谓“穿西装,戴斗笠”的做法,是陈嘉庚把爱国思想融在建筑中的体现。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对此,他特别用一串统计数字加以说明:厦大嘉庚建筑35座,“戴斗笠”者7座;集美学校嘉庚建筑64座,“戴斗笠”者20座,两者合计的比例只占27%,就是陈嘉庚自己的住宅,也是西式而没有“戴斗笠”。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和躁动的民族主义情绪,无疑与陈嘉庚的弘扬民族精神和学贯东西文化的高尚境界无关,也扭曲了嘉庚建筑的历史文化意义。

建筑被称为有形的历史,不仅仅在于形式的表现,抑或风格的彰显,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所反映的特定的历史风貌和所蕴含的鲜活的人文精神。嘉庚建筑,也不是所谓的“穿西装,戴斗笠”描述的那么简单,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将不断地产生新的意义。

在庄景辉眼中,早期嘉庚建筑还融入闽南传统建筑的元素。他介绍道,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嘉庚建筑,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历史时期,即1913年至1931年(集美学校美术馆落成)的中西合璧创建期,1950年至1963年(集美归来堂竣工)的兼容并蓄发展期。

早期的嘉庚建筑主要是闽南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糅合,“燕尾脊”“卷草”这些是闽南传统建筑“宫殿式”造型的最主要特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矗立于滨海沿线的鳌园、延平楼、黎明楼、道南楼、福东楼、南桥楼群(前排)和龙舟池亭等,构筑了一道飞檐翘脊的靓丽风景线。

不过这一特点,在后期悄然发生变化。解放后,陈嘉庚让建筑师傅到北京学习,于是中原风的宫殿建筑屋顶,加上西式屋身,便成为后期嘉庚建筑的主打。据庄景辉介绍,“发展期”的嘉庚建筑,采用了多种中国传统建筑构造中的屋顶样式与装饰造型,例如鳌园亭的十字脊、道南楼的盝顶和龙纹脊饰、宗南亭的盔顶、芙蓉楼的龙纹屋脊等。其中,最典型非归来堂莫属。但见屋顶戗脊尾端的草龙造型,采用闽南传统建筑中民间手工技艺剪瓷雕,以绿色瓷片形塑呈草龙纹的“卷草”,曲线优美,气韵生动,这种象征吉祥寓意的龙形卷草,极少见。凡此种种来自于中原地区古建筑的新做法,构成了嘉庚建筑发展期“兼容并蓄”的内涵与特征。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精神。对于嘉庚建筑的关注亦是始于其印象,浸于其精神,终于其研究,庄景辉从一个历史学者独特的视角出发,打破了大家对嘉庚建筑的刻板印象,向我们解读真实的陈嘉庚、嘉庚建筑及其背后的故事。

中西合璧不是唯一特色

具有浓郁时代特征,蕴涵着朴素的中国传统风水观念,体现着因地制宜的建筑构思以及多元融合的创新精神,这是庄景辉对嘉庚建筑的诠释。与建筑学者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不同,庄景辉认为“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他认为建筑应该要有历史的介入,从历史的角度看建筑。

走近嘉庚建筑,感受嘉庚精神。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林文庆是最早提出嘉庚精神的人,他在1931年厦大10周年校庆的演讲中提到。用庄景辉的话来说,什么是嘉庚精神,可从嘉庚建筑构造过程中进行体会,一砖一瓦、雕栏画栋等都是嘉庚精神的体现。

对于建筑作品而言,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师,只有历经时光淬炼,方可成为经典;而文化则是建筑作品的灵魂,唯有有魂的建筑,才能屹立在岁月的长河,成就永恒。嘉庚建筑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

在厦门大学的建设前期,年逾八旬的陈嘉庚每星期坚持从集美坐小渡轮到工地。时任厦大建筑部主任陈永定感慨动容地追叙当年跟随陈嘉庚左右的场景,中午与办事员一起用餐,在简陋的工作室稍息,一杯温开水、一条白毛巾,伴着他老人家无间风雨寒暑地在厦大工地巡视的那无数个日子。这么巨大的工程,只请了一位工程师按他的意图进行设计和绘图,与闽南的能工巧匠磨合加以施工,并由他亲自监督完成。“嘉庚建筑”的后期建造起来的这一座座校舍,倾注着陈嘉庚的艰辛汗水,凝聚着陈嘉庚的无限心血。这一幢幢建筑,再一次把一件件新作加入永恒!

庄景辉告诉记者,“中西合璧”是嘉庚建筑最基本的,也是最显著的风貌特征,但并不是唯一的特色。因地制宜布局、合理创新结构、经济实用建造、取用地产物料、闽南匠心工艺等也见诸于嘉庚建筑方方面面,与中西合璧一起,构成嘉庚建筑的六大特色。

庄景辉说,陈嘉庚犹如一位闽南传统建筑中的“大木匠”,即通常被民间尊称的“执篙师傅”,是集设计、监造、估料、鸠工、施工于一身的统筹校舍营造的决策者。建造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他多选择闽南工匠,尤其是来自“传统建筑之乡”的惠安师傅。嘉庚建筑中最引人注意的橙红色屋面瓦片,也是陈嘉庚在九龙江畔选址专门设立机砖厂制作,这种抗风性强、隔热保温性能好、铺设简单的瓦片,被后人称为“嘉庚瓦”。

在建筑方面,嘉庚先生事无巨细,而且要求严格,比如建造厦大群贤楼时,他要求对招来的工匠“要考查其功夫,总勿劣于已建之屋。”除了瓦片讲究外,石作、木作等无不精雕细琢。其中,石作,以岩石色彩的不同、粗细加工的不同、组砌方式的不同,创造出不同的体式格局;砖作,利用烟炙砖的自然纹理,结合巧妙构思的砌筑形式,将“闽南红砖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木作,以木结构为梁架,美轮美奂的画梁雕栋人文内涵,装饰艺术堪称一绝,是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最精彩部分。不难发现,每座嘉庚建筑,无论屋顶、墙体、基础,还是整体、局部、细节,无不展示其严谨、精致的恰到好处,无不体现其实用、美观的独具匠心。

“诚以做人,自强不息;毅以做事,止于至善”,这是庄景辉从建筑的角度、历史的维度所领悟到的嘉庚精神,而这些是集美大学校训和厦门大学校训的结合。浸润嘉庚精神的嘉庚风格建筑,如今还在发展,正在厦门这片涌动的热土蔓延,比如新世纪的厦门大学本部、漳州校区、翔安校区的嘉庚楼群,集美大学新校区,陈嘉庚纪念馆、厦门北站、集美新城公建群等,不管白天还是夜晚,依然发光发热。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