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世遗土楼 海丝文化

来源: 2020-11-03 17:48

省闽南文化研究会2020学术年会南靖举办 《台海》协办




文/《台海》杂志记者  卢燕  通讯员/陈惠敏   图/李晋泰

世遗土楼,海丝文化。9月28日,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漳州南靖县举办。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福建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副主任洪碧玲,福建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副主任、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全国台联研究室原主任陈立谦,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郑国珍,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支平等150多名海内外的嘉宾、学者齐聚一堂,就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与闽南文化海内外传播、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与地方文化、两岸文化交流等议题展开学术研讨、对话。
“新时代新形势下,应充分发挥闽南文化优势,为促进国家统一,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做出贡献。”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在致辞中表示,漳台世俗文化同属闽南文化,最有优势和条件联结海峡两岸、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同时,闽南文化又是东南亚一带华侨华人的文化根源,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纽带,可以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媒介。
 “闽南地区具有丰富的海丝文化遗存。”林晓峰说,以文促旅、以旅行文,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海上丝绸之路——东溪窑已吸引海内外游客的高度关注,建议今后南靖可进一步挖掘“世遗土楼·海丝文化”文化内涵,搭建“产、学、研、销”链条体系,既实现“世遗土楼·海丝文化”的活态传承,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本次论坛共收到143篇论文,角度新颖,观点鲜明,涉及多学科多专业门类,不仅有史学文献考证、田野调查报告,也有经济界的分析、文旅业的前瞻,有力推进了闽南文化、海丝文化及两岸文化交流等多领域交叉融合。
活动由南靖县人民政府与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闽南日报社、漳州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台海》杂志社协办,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南靖县文体旅局、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承办。
研讨期间,20多位专家学者还围绕“追溯世界文化遗产渊源,寻找闽南传统文化基因,对接海丝之路国际平台”主题做报告。





土楼当地百姓生活高于周边地区
郑国珍(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福建土楼“申遗”成功,不仅又一次打开了世界各地人民多角度了解福建的窗口,还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造福广大民众。经多次的现场调查证明,“世遗”土楼所在地的百姓生活水平,及其对社会的贡献,明显会高于周边地区。
习近平总书记就厦门鼓浪屿申遗成功和保护文化遗产作出的重要指示,对保护文化遗产富有指导意义,要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进一步提高保护文化遗产的思想认识,增强行动自觉,做好福建土楼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工作,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迈出新步伐。

要更重视并大力弘扬闽南民间文化
陈支平(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闽南地区一直以来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迄今为止,学界对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习惯性地局限在上层文化即经典文化特别是儒家、道家文化上。事实上,从明清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闽南民间文化的对外传播,已经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主体,不应忽视闽南文化的作用。
东南沿海人民向外移民,是中华文化向海外传播的主要渠道。经过数百年来海外华侨的薪火相传,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了具有显著特征而又不可替代的“唐人街”“中国城”,这正显示了我国民间文化在海外的成功传播与发展。我们应该继续重视并大力弘扬闽南民间文化。

强化文旅融合推进高质量发展
何建民(上海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会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南靖土楼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方面文旅发展方式由粗放、外缘向集约、内涵转变,产业结构由供求不平衡、低碳化向合理化与高度化转变,同时产业增长动力要从投入转变为更注重创新与创意驱动。参照海内外标准对文化和旅游的全面认识,借鉴海内外的成功经验,我觉得南靖土楼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战略举措主要有三点建议。
第一,南靖土楼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全面深入融合发展,融合土楼+家庭+社区+山水+森林的元素,打造土楼迷你农家园、土楼迷你家禽园和土楼迷你动物园,构建成集世界乡土建筑艺术博物馆+土楼书院+土楼风水学+生活+生产+历史等为一体的发展体系。
第二,南靖土楼的创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土楼游戏、土楼生态品牌以及土楼吉祥物的创造、土楼萌物的创造等特色品牌、亮点。
此外,还要加强土楼文化旅游度假功能区的集聚化发展,如建设野营区、团建拓展区等。最后,南靖土楼客源的空间网络建设也应进一步强化,聚焦目的地客源、延伸地客源、中转地客源等,从而更好留住游客。

从南靖走出一位金门人蒋孟育
陈庆元(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蒋孟育,同安浯州(金门岛)人,生于南靖,入龙溪籍,卒葬海澄。蒋孟育入龙溪庠,为漳州七才子之一。蒋孟育二十五岁,中秀才;三十一岁,考上举人,三十二岁,中进士。其时,龙溪县学有较优质的教育资源,蒋孟育之父为他选择龙溪县学。其实,一直以来,金门与内陆,来来往往,时或迁徙,很正常。 
蒋孟育为官清正,古心谦德,无贵态,操守廉洁,始终如一。在吏部时,其子履决,不能补,相视笑曰:”吾父子何贫也”。百姓因他的“清节”对他十分尊重,而他也保持着这一美名直到终年。金门朱子祠立有“廉偶清洁”匾额。
漳州芗城区香港路还有时任提督军务巡抚福建督察院右佥都御史的王世昌立的“两京敡历”牌坊,为晚明吏部侍郎蒋孟育暨祖、父三代之功名旌表坊。此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为一座三间五楼十二柱仿木结构之石牌坊,额枋镌刻功名事迹文字,额匾正反面各刻有“两京敡历”“三世宰贰”。
石板刻蒋孟育履历:赐进士出身、考选翰林院庶吉士,以二亲老终养,旋授翰林院检讨、分甲辰会试(1604年)岁考、丙午(1606年)主浙江乡试、升右赞善诰赠左谕德兼翰林院检讨、己酉(1609年)主顺天会试、升国子监祭酒、晋南京吏部右侍郎,三岁考满,阶授通议大夫、赠吏部尚书蒋梦育。 
这些题字板上的文字内容,似透漏并传达了不少的讯息故事。“两京敡历”和“三世宰贰”的匾额题字即让后人知道这座牌坊的主人是明代吏部侍郎蒋孟育。这座牌坊在“明万历己未四十七年(1619)吉旦立”设立后,曾经在“崇祯肆年(1631)”由蒋孟育的旧属门生与当时的地方长官共同捐俸重修。后来留下了蒋孟育的部属门生与当时地方官所担任朝廷的官阶职务。此题字板上的文字传达了部属及门生对老师的尊敬与感恩之意。古代天地君亲师的伦理道德观念根深蒂固,做门人的能为老师做一点事,亦是天经地义的美事。可见,当时金门士人仕宦内陆,做出成绩,受到门生故吏和人们的尊重。

旅游发展中寺庙功能的价值表达 
林德荣(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旅游管理与规划研究所 主任):结合寺庙现有功能发展旅游是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发展方式。一是投入成本低,活用当地现有资源开发旅游活动。二是真实体现寺庙现有价值与当地居民生活,契合旅游者真实性需求,避免旅游“架空式” 发展。三是通过旅游活动赋活民间寺庙乃至社区,有益于推动部分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我认为,旅游发展中的寺庙功能价值表达可做五方面定位,充分发挥其社区信仰中心、建筑文化艺术载体、闽南民俗活动中心、疗愈释压的心灵家园、两岸文化交流载体与桥梁等社会功能。
闽南民间信仰成为了维系台湾同胞、海内外华侨与华人情感的纽带,民间寺庙也相应地成为了两岸人民沟通交流的文化载体和桥梁。我觉得可以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发展返乡祭祖主题专线。通过与宗教部门合作梳理闽南寺庙与其海外分寺、分庙的渊源,联合开展祭祀活动,推出返乡祭祖专题线路,增加寺庙曝光率。
另一方面,开拓闽南宗教文化旅游客源市场。借由加强同台湾、东南亚、日本及大陆其他与闽南有宗教关联的地区联合,扩大经费投入扩展宣传渠道,提高宗教文化旅游知名度。
最后,丰富活动形式辐射青年人群。借力社会组织与港澳台等地高校开展青年访学交流活动,组织民俗手工艺品展会、自行车比赛等活动吸引返乡旅游年轻人的注意力,扩大寺庙人群辐射范围。
总而言之,在保护闽南民间寺庙遗存载体的基础上,要适度运用旅游开发与节庆活动赋予闽台民间寺庙活力,在合理开发中活化民间寺庙功能与民俗文化的传承。说到底,寺庙旅游发展的整体目标就是为了吸引游客,让游客看到当地寺庙的风土人情;同时,使游客有所体悟,让游客体会、体验当地文化与民俗,并在清净环境中释放精神压力重拾生活信心;但所有的发展,都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不损害当地物理环境与文化资源,实现居民、游客、政府利益的良性循环。
族谱见证两岸血脉相连 
沈文锋(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副馆长):族谱印证了闽台两地的历史渊源,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祖先在哪里?”的问题,也为台湾同胞寻根谒祖提供了实物证据。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一座反映大陆与台湾历史关系文化渊源的专题博物馆,讲述的是闽台两地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历史文化脉络。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闽台两地,血同缘,根同宗。台湾大多数人的祖籍在福建。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谱牒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家族的档案、文化史,记载了一个家族的兴衰迁徙、人口变化、婚姻关系等资料。尤其是,闽台族谱记载了两岸同胞同宗脉、同世系、同祖先的历史,证实了两岸同文同种的客观事实和历史渊源。多年来,闽台缘博物馆以谱牒为媒介,致力于谱牒资料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交流,持续推动两岸民间谱牒文化交流。目前,闽台缘博物馆馆藏族谱达2510种、9673册,涵盖两岸164个姓氏;建立了族谱信息资料库,开放了两岸谱牒查询对接平台,越来越多的台胞通过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内的谱牒资料,寻找到了自己的根脉。
2015年,在第二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论坛上,台湾屏东县宗圣公祠古迹发展协会总干事曾贵乙在会上的话至今令人印象深刻,他说“作闲暇时望着美丽的夕阳慢慢的沉落在海峡彼岸,故乡的山河,思想起年迈双亲的身影,年幼时故乡的情境,总是引起隐藏在心灵深处那颗思念原乡的种子阵阵的悸动,忍不住热泪盈眶……姓氏文化是一种凝结的情缘,而族谱则是两岸民众追根溯源、寻亲谒祖的载体,见证两岸骨肉亲情血脉相连。祖根地的信息、符号被刻在庙堂上、记在家谱里,融入血脉中。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