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推进文化遗产传承 助力“海丝”发展

来源: 2021-02-01 16:16

推进文化遗产传承  助力“海丝”发展

中马“送王船”联合申遗成功暨闽南海洋历史文化论坛在同安举办

/《台海》杂志记者 卢燕  通讯员/杨心亮 余雪燕  /夏海滨  吴稳水

一带一路,王船开路。随着闽南人的海上贸易与迁徙,“送王船”习俗于17世纪到20世纪流传于闽南、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华侨华人聚居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遗留。中马联合申遗“送王船”成功,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

20201222日,中马“送王船”联合申遗成功暨闽南海洋历史文化论坛开幕式在厦门同安吕厝社区华藏庵举行。值得一提的是,同安是“送王船”举办次数最多(152届)、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区域。

一带一路,王船开路。随着闽南人的海上贸易与迁徙,“送王船”习俗于17世纪到20世纪流传于闽南、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华侨华人聚居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遗留。中马联合申遗“送王船”成功,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

20201222日,中马“送王船”联合申遗成功暨闽南海洋历史文化论坛开幕式在厦门同安吕厝社区华藏庵举行。值得一提的是,同安是“送王船”举办次数最多(152届)、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区域。

本次活动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指导,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国民主同盟厦门市委员会、同安区政府承办。


承袭传统,原汁原味

在喧天的锣鼓声中,中马“送王船”联合申遗成功暨闽南海洋历史文化论坛开幕式拉开了帷幕,现场人头攒动,游艺纷呈,寄托了民众禳灾祈福的美好心愿。拍胸舞、车鼓弄、大鼓凉伞、蜈蚣阁、歌仔戏、宋江阵等闽南非遗项目轮番上阵,现场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闽南民俗嘉年华。

作为本次活动重头戏,当属送王船仪式中的踩街环节了。吉时一到,由几十支代表队数千人组成的阵容庞大的踩街队伍立即浩浩荡荡出发,沿街巡游。当长11米宽3米高4米的王船压轴出现时,现场分贝大增,欢呼声不绝于耳,场面蔚为壮观。

本届吕厝送王船文化节从1212日开始,活动涵盖了迎王船、王爷巡境、送王船等多项仪式,堪称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嘉年华。同安区吕厝“送王船”传习中心主任吕钦告诉记者,较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吕厝建造了两艘王船,一艘用于“送王船”仪式,另一艘则陈列 于华藏庵旁,向后人展示。“现在‘送王船’成了世界遗产,我们更有义务把这份文化传统传承发扬好。”

一直以来,同安都十分重视“送王船”习俗的保护和传承。厦门市非遗保护中心专家组组长陈耕说,因为各地不同的在地需求、经济型态与社会发展,“送王船”衍生出了在地化的多样祭典仪式与风貌,同安吕厝的“送王船”习俗承袭传统,形式是最完整、仪式是最规范的。

先人走向海洋的智慧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自15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台湾地区,乃至传向东南亚华侨华裔聚居地,是闽南海洋历史文化的重要遗留,至今仍在有关社区活态传承,是维系海峡两岸同胞、海外侨胞情感的纽带。

据了解,“送王船”习俗由宫庙或宗祠于东北季风起时举办,一般每三四年举办一次。“送王船”仪式开始时,人们聚集在海边欢迎“王爷”(闽南人对地方保护神的称呼)来到宫庙,竖起灯篙召唤“好兄弟”(闽南人对海难遇难者的称呼)。也因此,当地俗称“送王船”为“做好事”,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尊重生命的理念。

陈耕表示,“送王船”的活动延续了600多年,但其背后的文化积累远不止600年。送王船仪式所蕴含的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文化精神,就是要子子孙孙不畏惊涛骇浪,无惧海禁锁国,永远心向大海,世世代代不断走向海洋。

闽南先人切身经历了一千年来中国走向海洋的历史,宋元时期朝野上下同心,海洋商贸活动风正帆满,闽南地区由此跻身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海洋商贸活动处处受到掣肘并走向边缘化,导致国弱民穷。“送王船”正是在与明廷海禁相抗最激烈残酷的背景下创造诞生的。用陈耕的话来说,进入新时代,“送王船”承载的传统文化也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它体现了基层民众互帮互助、关怀弱势群体,更展示了人们不断走向海洋、认识海洋的过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通过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的可持续联系仪式及实践”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有力写照。

同安区向来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截至目前,同安全区拥有不可移动文物500处,有莲花褒歌、珠光青瓷等26个国家省市各级非遗项目。同安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送王船”申遗成功,更是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同安区将以“送王船”的申遗成功为新起点,肩负起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当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守护者。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