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下猛药

来源: 2021-04-28 18:03

下猛药

/《台海》杂志主编  年月

我很喜欢听厦大医学院副院长、名中医王彦晖教授讲他的从医故事。

王彦晖并非出生于中医世家,但选择从医是受长辈影响的。父亲和伯父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但不幸赶上了“文革”,一辈子都没落什么好。当年小彦晖随家人被下放到农村,发现即使是学识再渊博的人,到了农村都没有用武之地,除了医生。所以从小父亲就教育他,读书一定要学医。

另一个督促王彦晖要学医的人是他爷爷。爷爷是做买卖起家的,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生意亏得一塌糊涂。反倒是叔公,做老中医的,一辈子都过得不错。民国时期,他开了四家药店;解放以后,他又到县医院当主任。中医的饭碗不受时代变迁影响。所以王彦晖从小就接受爷爷的教育,长大了一定要读中医。

1978年,王彦晖如愿考上了福建医科大学中医系,翻开课本看了几页,心里暗叫:糟糕,误上“贼船”了!

当时不只是他,班上170多人全都有这种感觉。为什么呢?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他们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眼中,觉得这学问怎么那么古怪啊?学医需要这样吗?看起来好像算命的。

但从大四大五开始实习以后,王彦晖发现自己开的药方对病人有帮助,甚至达到了西医达不到的疗效,从此深刻感受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两个病例让他迄今记忆犹新。一次是他在厦门第一医院实习时,有个病号,拉了一个多月肚子,挂西医的主任号求医。但主任也没有很好的办法,那时他在边上跟着主任出门诊,就向主任建议,或许用中医药方试试就会有效果。主任一听很高兴,连连说你来开,你来开。王彦晖给病人开了三包中药,病人吃完以后腹泻就好了。

还有一次,王彦晖在厦门市中医院实习,遇到一位患有遗尿病症的40多岁精神病患者。实习老师为患者扎过一次针,疗效并不是很好。后来王彦晖建议用麦粒灸试试,就做了一次,一周以后患者的孩子来到科室里致谢,告诉王彦晖他母亲的遗尿已经好了。

经过这两件事,王彦晖对中医树立起了很强的信心。后来的故事,大家都晓得了,他成了一位理论与实践俱佳的名中医。

王彦晖对舌象的研究已有几十年,可以说是“阅舌无数”,还出了四部舌诊书,其中之一叫《观舌养生》。我身体不适向他求医问药时,他往往叫我给舌头拍个照发给他。由于经常通过别人发给他的舌头照片下药,他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舌头是不老的器官。“我们很容易通过一个人的容貌分清对方的年龄,但我却无法通过舌头判断别人的年龄。但很多时候疾病都能通过舌头反映,可以说,舌头是生命的镜子。”

他说,好的中医,看病信息来源主要是靠象,舌象、脉象等。看象起到了西医的客观检查,比如CT、核磁共振、三大常规等的作用。

尽管中医有它的神奇之处,但他并不主张动不动找中医。为此,还举了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的那句谚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思是说,你有病不找中医,其实等于找了一个中等水平的中医;万一你找了一个下等水平的中医,对病情有害无益。由此可见整个中医界水平参差不齐。

相识多年后,我还清晰地记得初识时他说过的一句话:“你找一个中等水平的中医看病,其作用等同于你多喝白开水。”以至于,每次身体不舒服,我想到的不是找医生,而是多喝白开水,我把白开水当做了身边的中等中医。

但以三四十年的从医经验,王彦晖对看病的建议是中西医都要看,但治疗疾病尽量从中医开始,这带来的好处是治病过程中会使病人的身体状态往健康角度调整。“不要小看了我们人体系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出了问题,中医要做的就是恢复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可以再用西药,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办公室里,王彦晖日日抬头可见一幅对联:“药有君臣千变化,医无贫富一般心“。这是中医泰斗盛国荣先生生前送给他的墨宝。他们是邻居,也是师生。盛先生的医德与医术都对王彦晖影响深远。有人说王彦晖用药狠,其实这也是受盛先生影响的,老前辈常说的一句话是“看得准,打得狠。”

“不敢用药,药力不够,如何药到病除呢?“王彦晖反问道。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