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闽南方言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同时还是闽南文化的载体。如今主要分布于福建和台湾,以及海外一些闽南族群聚集的地区。对闽南族群而言,使用同一种语言交流,既是在一个新地方抱团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朋友汝好!汝食饱未?有闲来阮者坐坐!”1997年,美国发射了“旅行者1号”无人太空探测器,它携带了一张收录了55种人类语言的问候录音以及各类音乐的金唱片,中国有四种语言被摘录,闽南语便是其中之一。所选择的问候语也是闽南人日常交际里再寻常不过的那一句,体现了闽南热情好客、充满人情味的地域特色。闽南方言之所以能够入选,在于其形成的历史之悠久,以及保存了中国古汉语的诸多特色,而它的形成、发展及传播与人口的迁徙流转息息相关。
中原汉语的“闽化”
关于闽南方言的源起一直存在诸多看法,其中较主流的观点认为,中原汉人的数次入闽是闽南方言形成的关键因素。据目前可考的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便有中原汉人入闽地的情况:公元前222年,秦始皇派王翦带兵平定百越,之后为了巩固局势又派遣军吏及眷属迁入百越地区,来自中原的汉人在与当地的百越人交流时,所使用的中原汉语同百越语言自然也经历了一个融合的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频繁的战乱和灾荒影响,出现了大量中原汉人南迁的移民潮,当时有很多来自河南一带的世家大族举家避难到福建泉州晋江一带,被称为“衣冠南渡”,他们所使用的是中原地区的雅言,即流行于都城洛阳的正统汉语,伴随着世家大族在泉州乃至闽南其他地区定居、并且不断繁衍发展,“河南话”吸收了当地方言,逐渐形成了“泉州话”,这也是闽南方言的雏形,如今闽南话中的“暝”“鼎”“箸”等词语都是中原汉语的遗存。
中原汉人第二次大规模的南迁在唐五代时期,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南下平乱,他们带兵驻扎于漳州一带,随着平叛结束后,所带领的军队及亲属留下来发展,除了带去了来自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唐代的中原汉语自然也留了下来,并继续融合当地的语言,闽南方言得以进一步丰富其内容。陈政部下丁儒在《归贤诗二十韵》中写道:“土音今听惯,民俗始知淳。”可见当时闽南语已经逐渐成形,尤其在民间更常使用。五代时期,王潮、王审知兄弟再次率军入闽,他们所说的是七世纪的中原汉语,对闽南方言再一次进行补充和完善。
随着不同时代的中原汉人迁入闽地,所带去的不同时期的中原汉语不断与当地方言融合,最终演变为如今的闽南方言。同时随着闽南人又陆续迁徙到各处,又分出了不少次方言,主要有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台湾话等,其中泉州话主要流行于泉州地区和台湾北部及鹿港等沿海地区;漳州话主要流行于漳州地区和台湾南部及宜兰等平原地区。漳泉两地又因为拥有重要的海港而与海外保持长期的海上贸易往来,不少当地人在航海贸易时,将闽南语带到了海外,并随着他们在异乡落地生根,产生了新的次方言,比如峇峇话、马来西亚槟城福建话以及新加坡福建话等。
闽南方言的“古音”
闽南方言不仅承载了闽南地域的风土人情,也承袭了“唐音”中部分语音、词汇及语法。首先闽南语中的子音(即声母)直接继承了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目前闽南语十五音就是继承了上古汉语。闽南语的元音和声调也体现中古音的特点,比如完整保存中古音6个复音韵韵尾。至于声调方面,闽南语继承了中古音“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特色,其中漳州音和厦门音中都有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去、阳入7个调;泉州音有阴平、阴上、去声(阴去和阳去合并)、阴入、阳平、阳上、阳入7个调。
在词汇方面,古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或发生讹变,但在闽南方言中依然被使用着,比如参照典故中“何不食肉糜?”可知,“糜”即粥之意;形容温度高,就有“热”与“烧”同用;“斗”即为“聚”,闽南语中的“斗阵”便是一起走的意思。从《诗经》中也能得到不少佐证,“相鼠有皮,人而无仪”,当中的“相”有观看之意,闽南语中便保留了这个词义,如“依我相过去”这类用法。还有古诗词《病中感怀》写道:“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其中的“鼎”为煎药用的小锅,在闽南语中“起鼎”“落鼎”就是起锅和下锅的意思。
在发音方面,闽南语的主要特色是“古无轻唇音、舌上音,古多舌音”,比如“飞肥饭放缚/芳浮”等字母读[p/p‘],“猪橱朝陈竹逐/虫程”等字的声母读[t/t‘]。此外还包括“多数古浊可平声字,今读音时不吐气”等特点,因此一些闽南方言的推广者提倡用闽南方言来吟诵古诗词更和谐,更能贴近诗词原本的韵味。以《诗经·邶风·燕燕》为例:“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当中的韵脚“音”“南”“心”在古汉语中,“音”属侵部,影母,闽南语发音[im1],“南”属侵部,泥母,闽南语发音[lam2],“心”属侵部,心母,闽南语发音[sim1],三字都是[m]双唇音收尾押韵。因此用闽南方言朗诵更恰当。再以李白的《送友人 》中“青山横北郭”为例,若用普通话读是平声,闽南话是仄声,其格律为“平平平仄仄”,而且由于闽南方言的声调与中古调基本一致,读起来更有抑扬顿挫的音乐律感。由此也更容易体会古诗词当中的语境。
现代社会的传承
闽南方言随着闽南人向外迁徙传播到新的地区,尤其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前往台湾开垦、东南亚等地创业谋生的闽南籍移民数量递增,并在抵达新地时习惯按照方言、籍贯来形成聚落,族群观念进一步加深了闽南方言的传播与发展。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在闽南语族群聚集的地区,闽南方言的使用与传承也面临其他语言的挑战,甚至在其发源地闽南地区也是如此。
据调查,多年来随着普通话的推广,闽南话在闽南地区的使用出现了萎缩现象,原本在闽南家庭中使用闽南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但如今使用的比例却有所下降,尤其对闽南的年轻一代而言,他们在学校推广普通话的背景下,日常能使用闽南语的场景已经大大消减,而且对闽南语的掌握程度也是参差不齐。仅有很少一部分人能熟练地进行闽南语对话,其他大部分人处于不常使用或是不熟悉的阶段。不仅是在闽南地区,其他原本使用闽南方言的地区的年轻一代,也面临同样的处境。
2007年6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文化部批准设立,实验区涉及泉州、厦门和漳州三地。泉州、漳州推出了一系列鼓励闽南方言传承的举措,比如在各级学校内设立闽南文化选修课程,举办闽南方言的民歌、童谣吟诵、演唱比赛,同时在广播、电视媒体上增开闽南方言节目等。同样在大众媒体方面,厦门卫视与台湾中视于2010年起共同策划打造“欢喜大围炉——两岸闽南话春晚”,受到了两岸观众的欢迎。厦门的相关部门组织编写了幼儿园和小学《闽南方言与文化》乡土教材及教师参考书。
此外,厦门推出了“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海沧模式”:主要以课堂开设闽南方言及文化课程为主导,同时设立“闽南方言角”和“闽南方言日”。由于台湾早些年就已经在校园推动闽南方言教育,海沧区教育局还组织教师前往台湾交流经验,并且策划了首届“两岸三地小学生音乐会”,以闽南童谣为媒介,推动闽南方言的教学。如何在现代社会保护和传承闽南方言,闽南各地区一直在进行各种尝试,并且结合与台湾的地缘关系,在借鉴台湾关于闽南方言保护与传承方面的经验之余,以方言保护作为推动两岸交流的助力。
参考文献:
1、林华东《闽南方言的形成及其源与流》
2、阮慧玲《闽南语之诗韵美》
3、苏金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的闽南话生存状况》
4、詹伯慧《关于当前闽南方言工作的一些思考——在 “闽南方言资源保护与应用论坛” 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