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台赛评委在厦金胞林世泽: 挥动两岸新闻摄影“开河第一锄”

来源: 2021-10-26 09:37

讲述/林世泽 整理/《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林世泽:厦门市摄影家协会顾问、厦门日报高级编辑、台赛组委会成员、台赛评委。



与其他台赛评委不一样的是,林世泽不仅是惟一一位从首届至今届届担任评委的摄影家,而且还是台赛活动从初创至今的主要执行人之一,2008年至今,他参与、见证了台赛的每一步成长,回顾台赛的成长史,他直言,这是一个群策群力的成果,最早台赛组委会只有一个简单的理念,推动两岸新闻摄影交流,扩大两岸了解。在他看来,历经十届,每一届台赛都是在为当代的两岸关系书写纪录,透过两岸摄影师的镜头,从中也可以看出两岸人民看对方的细微变化。

 

我出生在厦门,祖父坟碑顶上刻有“烈岛”二字,父辈告诉我,“烈岛”是指金门烈屿岛,就是厦门环岛南路上那肉眼可以凝视的矮矮小岛。如您所知,我是在厦金门籍同胞。

曾经,厦门与金门炮口相对,“数万发炮弹”、“单打双不打”成为人们描述半个世纪前那段如烟岁月时常用的词汇;曾经,对峙状态也无法抵挡厦金民众的民间交流,数十年来,民间的小额贸易一直未曾间断;曾经,厦金两地的父老乡亲,只能隔着一汪深深浅浅的海水,眺望近在咫尺的彼岸……两岸关系回暖之际,感应最快的毫无疑问是距离咫尺的厦金两门。

“两门互拍”推开台赛之门

2008年3月的一天,厦门日报社时任副总编辑、《台海》杂志时任出品人江曙曜提出“厦金摄影师两门互拍”的策划,并指名由我来负责,透过镜头分享彼此看对岸的所见、所思、所感。台海新闻摄影大赛(以下简称“台赛”)就是在这次交流互动下应运而生的,并在厦门日报社时任社长、总编辑李泉佃的大力支持下、在江曙曜的直接指导下,发展为在两岸很有影响力的新闻摄影赛事。

在“小三通”初起时,我在厦门市金门同乡会的活动上,初识金门的蔡显国,彼时,我还任职于厦门日报社,蔡显国是金门琼林里人,金门知名摄影师,同为摄影师,又是同乡,一见如故。之后,我多次到金门采访报道,他也经常到厦门,彼此之间如亲兄弟般经常见面畅叙乡情。退休后,我被返聘到《台海》杂志社任图片总监。蔡显国对“两门互拍”的策划很是支持,就这样,一扇通往两岸新闻摄影界的门徐徐展开。

当时,还没开放赴台个人游,只能跟团。2008年8月,由厦门市金门同胞联谊会、金门县教育局等组织的2008两岸金门籍子弟夏令营在金门展开为期4天的活动,来自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的33名营员参加。作为随团的一员,我又一次踏上金门,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这一次在蔡显国的带领下,我得以较快地深入了解金门。在烈屿乡上林村,我遇见了一位98岁的阿嬷,阿嬷耳聪目明,正在缝制三寸金莲绣花鞋,她的绣花鞋远销台湾各地,求购者还要提前六个月预订。一见到我,她便停下手来,一个劲地问厦门的“同英布店”“南泰成”等老店在不在。从小在金门海边看厦门会展中心一带,在建高楼的变化几乎是天天看得到,有不少金门人穿梭往来于两岸,在厦门安家创业,金门模范街一间陶艺工作室里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特别引人注目,工作室的主人是王明宗,算得上金门风狮爷的“首席”陶艺创作者,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就成立陶艺社,还到厦门办展。台赛之台味,大抵是从这里发掘开的吧,不断捕捉两岸交流的现实画面、民众感情日渐融洽的趋势,记录两岸同胞在携手建设命运共同体道路上不断相向而行的故事。

我们先后在对方的介绍下,深入厦金两地,用自己的视角追寻历史记忆,记录市井民风。此创意也成为了首届台赛“两门互拍”的发端。“两门互拍”落幕后,算是开启了一个门缝,引起厦金甚至台湾本岛民众的广泛关注。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春暖花开,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局面逐次形成,鉴于此,江曙曜提出设想,举办一个立足两岸、第一个跨越海峡的专业新闻摄影赛事,并组建了台赛组委会,李泉佃社长任主委、江曙曜副总编辑任副主委。

新闻摄影大赛,世界上有荷赛,华人区域有华赛,如果两岸也有个定位台海区域的新闻摄影大赛,必将填补两岸60多年新闻摄影交流史上的空白。台赛主委李泉佃社长特别强调,要把台湾地区的新闻摄影师真正发动起来,避免大陆这边剃头担子一头热。


2014年5月5日台海杂志社长、主编年月(左一)率团赴台举办“台赛获奖作品展”,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莅临开幕式致词并欣赏了全场作品。图/台赛摄影师 林世泽



参加第六届台赛的两岸摄影师在厦门市思明区合影。图/台赛摄影师邓博仁



两岸新闻摄影师热烈响应

台赛成立之初就明确,这将是两岸第一个以“台海”和“两岸”为鲜明诉求的专业新闻摄影赛事,“聚焦两岸,见证交集”是赛事的主题,宗旨是通过纪实摄影、新闻摄影作品的拍摄、展示和交流,增进两岸同胞和新闻摄影师之间的互相了解。同其他赛事相比,它的特色更鲜明,着力更集中,主打两岸牌,要把两岸的新闻摄影师真正发动起来。

如何使“台海”二字变得货真价值、分量十足,方方面面都要考虑,从策划到执行,前期我们得到了许多媒体同行的支持,大家慷慨解囊,传授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台赛组委会也专门拜访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3名副会长,他们是蒋铎、贺延光、于文国,他们是新闻摄影界的权威人士和德高望重的专家。同时,也拜访了中青报摄影部时任主任晋永权,他们对我们举办台赛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并提出很好的建议。另一方面,首届华赛组委会成员、深圳商报摄影总监陈伟毫不保留地向我们介绍了华赛的初创经验,并在他的牵线下,台湾《中国时报》时任摄影中心主任黄子明被选为台赛在台湾地区的总召集人。

之所以选择黄子明,台赛组委会是经过认真考量的。2005年,黄子明凭借组照《台湾慰安妇》获得国际摄影赛事——首届华赛金奖,次年他更担任第二届华赛的评委。在他参加首届华赛时,蒋铎和于文国都是评委。尽管在此之前,我没有见过黄子明,但多次听说他的名字,知道无论是个人摄影成就,还是摄影理论涵养,他在圈内是有口皆碑的。黄子明也非常热心这件事,电话、邮件不断。见字如面,我对他的称呼也从“黄主任”改为“子明兄”。

在黄子明的发动下,台湾的林国彰(台湾第一位获荷赛日常生活类首奖的摄影记者)、林锡铭(联合报摄影中心主任,曾多次获台湾最重要的新闻摄影奖吴舜文奖、金鼎奖)、蔡明德(时报周刊摄影组主任)、钟永和(永禾摄影工作室总监)、杨永智(Taiwan News摄影组主任)、高政全(中国时报摄影记者)、刘子正(经典杂志摄影记者)等台湾顶尖摄影好手已经确定会来厦参加台赛的各项精彩活动。

经过近4个月的策划筹备,首届台赛的主要配套活动已明晰,相当丰富,有:两岸摄影家优秀作品联展(40位摄影师提前把他们最得意的作品寄至厦门,在鼓浪屿等厦门地标举行为期一个月的流动展出);鼓浪屿48小时主题拍摄;激情碰撞的两岸新闻摄影交流论坛;“两门互拍”(大陆摄影师在金门、台湾摄影师在厦门的拍摄活动)等。

2009年8月20日,注定将成为一个两岸新闻摄影交流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由厦门日报社和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管理委员会主办的首届台赛的新闻发布会,在鼓浪屿菽庄花园举办,台赛的邀约从鼓浪屿传遍两岸。彼时,台湾正遭受“莫拉克”台风侵袭,不少台湾民众仍然处于缺粮、缺水、无医无药的状况,台赛组委会在新闻发布会上启动了由《台海》杂志策划的“两门互拍”摄影作品义卖活动,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台湾灾区。可见,台赛从创办之初就特别注重人文关怀。

 

《同舟共济》 20091022日,两岸摄影师在前往厦门小嶝岛拍摄的游艇上开心合影。小嶝岛是大陆距离金门最近的岛屿之一,最近处只有数千米之遥。图/台赛摄影师 商华鸽


2009年首届台赛期间,大陆摄影师进入金门“禁区”拍摄,为大陆有史以来第一次。图/台赛摄影师郑晓东


先后赴金赴台交流

时隔2个月,首届台赛的重头戏终于登场了。这一年,我们携手厦门市鼓浪屿管委会挥动“开河第一锄”。2009年10月19日至23日,两岸近40名顶尖摄影师将分头走进鼓浪屿的大街小巷,用48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写真记录,可以说,这就是一道命题作文,但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

10月19日中午,台湾摄影师刚刚到达鼓浪别墅码头,不少人立刻拿起相机进行拍摄。新华社高级记者刘宇因工作是最晚抵达的摄影师,当天晚上11点才到,我们租了一艘渔船去接他,这时,绝大多数摄影师还未休息,大家正在用心感受这座小岛。在两天的拍摄时间里,两岸摄影师马不停蹄,从白天到黑夜,足迹几乎踏遍了鼓浪屿的每条街巷。

台赛的活动行程相当紧密,充实而丰富。10月20日晚,在结束了一天的鼓浪屿拍摄后,两岸摄影家新闻交流论坛登场了。在2小时41分钟的时间里,从主题发言到自由讨论,从拍摄理念变革到流媒体发展,从台湾纸媒生存现状到大陆同行与读者加强互动的种种尝试……观点的碰撞高潮迭起。大家不但在台上交流,吃饭时、休息时也一直在交流。离开鼓浪屿的前一夜,不少摄影师聚坐在一起,一起看作品,看到凌晨一点多钟。不少摄影师感言,虽未曾谋面,却相识多年,这种惺惺相惜的情感,因为台赛提供的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得以更加醇厚持久。

主题活动中,“两门互拍”跨海拍摄是最大亮点,也是最重要的特色活动。结束鼓浪屿48小时主题拍摄后,两岸摄影师在厦门客运码头话别,一路前往金门、一路前往翔安大小嶝。从路线看,“台味”十足,这一传统在之后也得到延续。前往金门的那一队由《台海》杂志社社长年月带队,蔡显国自然也在这一队。在蔡显国的带领下,队伍一路寻访大金门、小金门的老战场,有些地方连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大陆摄影师还进入雷区拍摄,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蔡显国说,这是第一批进入这种军事设施拍摄的大陆记者。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是军事禁区,连金门当地人都无法靠近。

除了这次跨海拍摄外,还有一次让我印象深刻。2014年5月5日,台赛获奖作品在台展览暨第三届台赛颁奖活动在台北华山1914文创园区揭幕,这是台赛组委会首次组团赴台,集中三届比赛精华,把精选的125幅获奖作品展现给台湾民众,吸引两岸的目光。

行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亲自为第三届台赛画册签名,祝赛事越办越好。活动当天,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兴致勃勃地走遍展览大厅,欣赏了全场的作品。致辞时,他表示,希望这个自己曾亲笔题词的台赛能年年月月一届届办下去。台赛行销团所到之处更是受到台湾各地民众的热烈欢迎。


十届台赛累积交流高地

台赛是跨越两岸的第一个专业新闻摄影大赛,“台海”和“两岸”是其中特色,“聚焦两岸,见证交集”的主题更为所有参赛者说明了投稿方向。首届台赛共设置60个奖项(1个金浪奖、5个金奖、54个优胜奖),分为台海重大新闻类、台海经济新闻类、台海人物新闻类、台海艺文新闻类、台海环保科技新闻类、台海生活民俗新闻类等六类,从六类金奖中遴选出一个年度总冠军——金浪奖,金浪奖奖金2万元(单位人民币,下同)。

一开始也有人担心,赛事定位在两岸题材,是否会限制了参赛人数和作品数量。针对这个问题,在筹备阶段,台赛组委会就精心遴选台湾地区的协办单位,在台赛组委会的审慎研究和沟通下,台湾新闻摄影研究会和台湾中华摄影艺术交流学会最终成为台赛的重要协办单位。这两个协办单位的确立,为台赛日后在台湾岛内展开投稿发动和宣传造势等工作打开了很好的局面。首届台赛来稿6530件,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台湾!最高奖由台湾著名摄影师攫取,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首届台赛的成功,奠定了台赛组委会推动两岸新闻摄影交流的信心,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先后为赛事题词。经过两岸同胞、两岸新闻摄影师包括摄影发烧友的精心浇灌、抚育、呵护,台赛结出累累果实,开启两岸新闻摄影交流的崭新平台。

在台赛的带动下,两岸新闻摄影好手循着台味而来,同吃同行,一起采风,一起交流,如此亲密无间的,想不成为朋友都难,不少人成为知心好友。其间,蒋铎提笔撰写《我沾台胞的光》,分享他参加台赛采风活动的感动。在此,我也要感谢台湾朋友多年来对台赛的鼎力相助,共襄盛举。

台赛的成功举办是一个群策群力的智慧结晶,台赛组委会与两岸许多新闻摄影学会结识结亲,将赛事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潮。为了突出台赛的“台味”,第四届台赛增设“两岸议题新闻类”,特设“两岸海洋新闻奖”,共有80个大奖,这一年,台赛参赛作品数量创历届新高,达13632幅;到了第五届,金浪奖奖金由原来的2万元提高为3万元;每类参赛类别各设置1金2银5铜,取代原来的“金奖+优胜奖”的奖项设置,让参赛者有更多获得感。遗憾的是,自蔡英文上台后,两岸环境发生改变,两岸议题新闻类的参赛作品,在质跟量上都不尽如人意,最终,评委们一致决定取消该类奖项。但纵使如此,台赛在推动两岸新闻摄影交流方面,却始终未曾松懈过,这当然是基于一种使命感。

2020年,台赛迎来第十届,面临着两岸关系和新冠疫情的双重考验。2021年5月,第十届台赛采用云评选方式,在开评前,评委们原以为受疫情影响,参赛作品会少,但没想到有这么多高质量的作品参赛,让评委们一时难以分出伯仲。

转眼,台赛已经走过十届,每一届台赛都定格了年度经典,也见证了两岸的发展进程,留下历史的足印。祝愿台赛越办越好!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