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我多次掩卷思考: “人活在世界上,到底为了什么?” 马来西亚华侨文学博士菲尔深情点赞《一座城 一个人》

来源: 2021-11-26 09:28

文/菲尔


 马来西亚知名的华侨家庭,菲尔(左二)姐妹和她们的作家双亲——母亲朵拉、父亲小黑,他们一家十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推崇嘉庚精神。




由中共厦门市集美区委宣传部、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厦门日报社联合出品,《台海》杂志主编的《一座城  一个人》,饱含深情地回顾了陈嘉庚的光辉一生。书中所写深深打动了马来西亚华侨文学博士菲尔,带给她许多思考,她还将所思所悟写成一篇观点鲜明、声情并茂的读后感。正因为对这本书的喜爱与认可,当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请她以马来西亚南京大学校友会会长、马来西亚槟城留华同学会会长的身份推荐一本好书时,她当即选择了《一座城  一个人》,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陈嘉庚,了解“嘉庚精神”之于当今社会的意义。

 


1\《台海》杂志主编的《一座城  一个人》讲述了爱国华侨陈嘉庚为人称道的一生,该书出版后广受好评。

2\《一座城  一个人》收录了众多珍贵老照片,展现陈嘉庚不同时代的精神面貌。




1894年,彼时只有20岁的陈嘉庚,从新加坡回到家乡集美。当时的新加坡已是个闻名遐迩的国际港口,他无法想象,自己的家乡竟还有衣不蔽体、犹如野人般的小孩,没有机会受教育。眼见他们根本毫无未来可言,这让他深思教育的重要,自此,他开始慢慢地为家乡规划了一个足以影响百年的教育大蓝图。

他也从此和厦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台海》杂志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座城  一个人》,这座城,是厦门;这个人,是陈嘉庚,这本书很好地记录了陈嘉庚在厦门所做过的贡献和心路历程。

先简单说一下陈嘉庚先生的生平。在海外华侨的脸谱中,陈嘉庚是一个杰出的代表。陈嘉庚在东南亚是家喻户晓的教育家、慈善家、实业家。这本书里与其说概括他一生的重要事迹,更可说是华侨史的缩影,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篇章。他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本书把陈嘉庚先生在福建省,尤其厦门、集美等地方的贡献做了梳理。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至今仍在发光发热。

陈嘉庚于1874年10月,在厦门同安集美出生,1961年8月在北京去世。他17岁从中国到新加坡,凭借他父亲在新加坡生意的实力,他很快就进入了新加坡的华侨社会高层,也开阔了见识。三年后,他回国结婚,觉得家乡跟外国相比太落后,1894年,他21岁,就将当时仅有的2000银圆在家乡创办学堂。之后,他抱着“教育救国”的心,回到故乡集美,从1912年开始筹办集美小学,从此,他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全盛时期,陈嘉庚的总资产曾达到1200多万,员工达3万多人,生意遍布全球,也是马来西亚的橡胶之王。可是为了资助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他倾尽所有,甚至在危机时,选择卖掉自己的产业,保住厦大,让人钦佩。人生中最后11年,他毅然放弃新加坡的优渥生活,在20世纪50-60年代,回到比起新加坡落后许多的中国居住,参与建设新中国。并在中国逝世。

陈嘉庚一生创办和资助了118间学校,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师范、水产、商科、农林等。他从独资做起,以一个人的力量,逐渐影响和感化身边亲朋好友,捐出巨量的金钱,赞助教育。除了办教育,他也办报纸、博物院,投资银行,开办各种工厂……他参与的事业,只要有赚钱的公司,都在他的指示下,将一大部分的收益捐献到教育事业里;他回到中国后,积极参与福建省的公共建设,用他在东南亚的所见所闻,投入到当时还相对落后闭塞的中国。

从这本书,我注意到陈嘉庚身上有几个非常值得学习的优点,首先是金钱观,我们应该把钱用在对的地方。很多人觉得陈嘉庚吃穿用度都很节俭,但是捐钱的方式却挥金如土,因为他花费和捐献超大笔金钱来建设教育机构,培育学生。但是他说:“该花的,虽上百万元,都不吝惜;不该花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除此之外,他也说过:“财由我辛苦得来,也当由我慷慨捐出。”这不是视金钱如粪土,而是视金钱如肥料。人都是有私欲的动物,所以“取之社会,用之社会”这句话说得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

其次,教育救国的精神。陈嘉庚很早就觉悟,只有人民都有机会受教育,国家才会富强。他认为“办学是国民天职”。在他身上,我深深感受到,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也是提高国民文化的根本措施,是每个社会和国家,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的。他在中国创办学校,大多免学费,还给学生提供生活费。另外,为了弘扬和保存中华文化,他在侨居地也创办和资助许多华侨学校。他建造“教育王国”,为世人而做,他的影响投射到世界各地,永垂不朽。

再次,高瞻远瞩的世界观。这本书对于陈嘉庚在厦门所参与的各项工程,有所提及。陈嘉庚为厦门的建设倡议很多项目,比如现代化工业、强大国防;还有推广航海、水产;建造海堤、修铁路等;对于教育,他也倡议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推进西学中用等,不但培养了热爱民族的学生,也充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和胸怀。多年后的今天,他的精神,被誉为嘉庚精神;他设计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叫作嘉庚建筑;他设计的瓦片,叫作嘉庚瓦。从这些细节,看得出人们对他的爱戴和钦佩。

除此之外,陈嘉庚一生保持爱国精神。因为爱国,他无条件为中国和侨居地人民的教育付出,并在76岁的时候毅然选择离开居住了60年的新加坡这个相对发达的地方,离开家人朋友,独自回到出生地,也就是中国福建的集美定居。他的人生到了这一刻,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他让我领悟到,人生就算到了晚年,还是应该高昂的斗志和奋斗精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二战时期,陈嘉庚自己作为侨领,是日本人要逮捕的头号人物,但是在这么危机的时刻,他依然鼓吹华侨的爱国精神,系统性地把南侨机工送回中国,参与敌后抗战工作。他也积极展开为国筹款抗敌的工作,他领导的南侨总会,从1937年到1945年,向社会各阶层筹募的捐款达13亿多元国币,占二战时期全球华侨捐款的三分之二。

最后一点,要把事情做好,必亲力亲为。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学府,所有的规划,包括选校址、聘校长、制定学科、建筑设计等,都是亲身参与,并提供了宝贵和实用意见。许多有钱人的捐钱方式,止于将钱捐出到有关机构,而不会再花费时间去深入参与受赠机构的发展。他却认真看待,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点上。

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多次掩卷思考:“人活在世界上,到底为了什么?”陈嘉庚是一个聪明的实业家,不过有了富贵之后,他并不是死守钱财,留给自己的子孙,而是以教育家的心态分配财富,将本属于自己的财富为社会发挥了最大化的用途。他重视教育和文化,不忘国家和人民;无论他在商业上经历的是大起还是大落,他对教育的热忱和信心始终不变。

这种精神,影响的不只是他那一代人,也为后世做了一种典范。他以身作则地诠释了“诚以做人,自强不息;毅以做事,止于至善。”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