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传承与希望 第七届“两岸学子论坛”在厦门召开

来源: 2021-12-22 09:32

整理/《台海》杂志记者郑雯馨   图/ 厦大台研院提供


11月20日上午,第七届“两岸学子论坛”开幕式在厦门顺利举行。



11月20日上午,第七届“两岸学子论坛”开幕式在福建厦门举行。本届“两岸学子论坛”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指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海峡交流文化中心主办,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共青团厦门大学委员会、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承办。考虑到当前疫情防控需要,此次论坛采取了线下会议与线上连线同步进行的方式,即便如此,依然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60余所知名高校的290余位青年学子和台湾研究学者与会。

论坛由开幕仪式、专家学者及研究生代表主题发言、两岸学子分论坛研讨会、微视频展播和“两岸融合,你我共践”圆桌论坛等五个环节组成。开幕式上,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首先感谢大家对“两岸学子论坛”的厚爱,并对参与本届论坛的嘉宾以及两岸青年学子表示了衷心的感谢。随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孙亚夫、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会长姚志胜分别作视频致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刘国深现场致辞。最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硕士生徐梦琪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她回顾了其曾经在台湾做交换生的经历,分享了其在台湾收获的友谊及体会到的温情,期待两岸学子携手创造两岸美好的未来。

随后进行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代表主题发言环节,来自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王传超教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法律所所长季烨副教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文学所副所长刘奎副教授分别围绕南岛语系起源及演进、台湾居民在陆同等待遇政策的法学阐释、近现代两岸刺客文化展开主题演讲,研究生代表则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法律、民间交流及融合等角度展开学术报告,给在场的嘉宾及两岸学子带来了一场场妙趣横生又发人深思的精彩演讲。

本届“两岸学子论坛”为期两天,与会人员从各自学科领域展开了深入的学术探讨与学术切磋,增强了彼此间的交流、了解与理解。自2014年第一届“两岸学子论坛”举办以来,论坛持续透过青年学子间的前沿理论探讨及学术观点碰撞,拓宽学术视野,激发思想创新,深化情感友谊,共同致力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孙亚夫:青年是两岸关系的希望

当下两岸学子共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台独”分裂势力炮制“台独”文化,要把台湾与大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割裂开来,为其实现“台独”分裂目标服务。但是,这些都是办不到的。只要两岸学子共同传承中华文化,就更能洞悉和揭露“台独”文化是抹杀、割裂、歪曲历史的文化,是虚构、害人、分裂祖国的文化,要坚决予以反对;就更能认识和阐释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的根脉与母体,大陆同胞与台湾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骨肉天亲,要坚决予以维护;同时,就能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不断深化交往,为两岸交流合作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就更能坚决反对“台独”,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行更多的努力。两岸学子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有希望,两岸和平统一就有希望。



刘国深:共同反思,共同成长

七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等单位与人员对“两岸学子论坛”倾注许多心血。两岸的青年学子通过“两岸学子论坛”这一平台共聚一堂,反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共同成长。经过点滴积累,两岸学子间的共鸣不断加深,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从历届“两岸学子论坛”走出的青年学子已逐步成长为今日学界和业界的中流砥柱。两岸人民未来美好生活的实现,相信就蕴含在在座各位青年学子的深耕与努力中。



姚志胜:当前两岸关系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民进党当局以疫谋“独”、倚美谋“独”,导致台海局势面临紧张动荡,两岸学术交流面临阶段挫折。但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的历史洪流滚滚向前,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导权始终掌握在祖国大陆这一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心、决心和能力与日俱增。尽管当前的两岸关系复杂严峻,但两岸青年学子始终是两岸全方位交流合作的行动者,是两岸关系融合发展的新血液,是两岸民众心灵契合的推动力。一路走来,“两岸学子论坛”践行初心,传承使命;展望未来,“两岸学子论坛”播撒种子,孕育希望。



王传超:南岛语系起源及演进

南岛语系是一个和台湾非常有关的话题,它是指分布在台湾到东南亚甚至到非洲马达加斯加这一大片区域的一个语系,台湾的少数民族也是属于这个范畴里的。其实在一百多年前就有关于南岛语系的研究,一些日本学者去台湾开展研究,通过对台湾少数民族进行体质测量,得出了一个结论:台湾的少数民族是从马来西亚由南向北迁徙到台湾的,这个观点还被蔡英文发展成“南向认亲政治”。

但这个观点是有漏洞的,那些学者没有将我国南方的考古学文化考虑进去,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根据考古研究,提出了“大坌坑文化代表台湾南岛语族文化祖型,而南岛语族的老家是在大陆东南沿海”这一假说。后来还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说法:南岛语族是在5000年前从中国东南海岸出发,大约在5000~3000年前扩张到南海海域的东南亚群岛,继而在3000~1000年前还传播到了太平洋群岛一带。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研究手段的提升,我们可以用生物学上构建进化树的方式,去处理语言学的数据,继而寻找语言学与遗传学之间的对应关系,简而言之,我们可以大致根据一个人说的话,去判断从遗传学的角度上,他和哪些人的关系会更近。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提取考古遗址里的古人类骨头中的DNA,去回答在5000~9000年前的人跟我们在座的各位究竟有什么关系。目前,南岛语族起源问题已经可以通过体质人类学追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付巧妹研究员运用古DNA技术,实证南岛语族发源地在福建地区,将台湾和大陆的族群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



季烨:台湾居民在陆同等待遇政策的法学阐释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来,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居民同等待遇。这就把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这样一个宏大的政策具体落实到人的权利,很快中央各个部门推出了“31条”“26条”“11条”等具体政策措施。回顾过去四十多年,涉及台湾居民权益保护的法律政策,可以总结归纳为三个特点或者说三个转变。第一是保护主体从台商向台胞的转变;第二是保护范围由重视台商的经济权利向台湾居民在大陆融入的社会权利扩展;第三是待遇标准从参考外资到与大陆居民同等待遇。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在法律领域里什么才是同等待遇?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台湾人是不是中国公民,答案当然是。因此他能够享有中国宪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换而言之,台湾人在大陆享有同等待遇,尤其是宪法规定的平等权。那么他们在大陆享有的同等待遇主要涉及哪些层面呢?首先是经济领域,我们对于从台湾来大陆的企业进行平等保护的产权保障;在文教领域,我们从2005年就开始做到同等收费、适当照顾等等。

那么这些政策目前是否遇到一些阻碍呢?我想首先一个就是来自台湾当局的政治方面的威胁;其次是“一国两法律”的现实管理需求,举例说台湾同胞在大陆可以享受一些社会保障,同时他也不可能放弃在台湾的一些权益;最后一个问题是大陆市场和资源本身的竞争性,很多权益的实施是依靠地方财政的支持,地方若是优先保证本地户籍,对非本地户籍的台胞肯定就有影响。因此我认为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主要是:发展态势的坚定性,动力机制的单方性以及政策实施的长期性。



刘奎:近现代两岸刺客文化

一直以来,我们对刺客文化的观点主要有二:一是韩非子所说的“侠以武犯禁”,二是李白所写“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那么谈到近现代两岸刺客文化这个话题,首先要说起一个台湾人,他叫翁俊明。他在1913年同另一位友人准备从台湾到大陆投身民主革命运动,但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刺杀袁世凯。因为他是学医的,所以计划将一种病原细菌投到自来水里,因为当时能喝自来水的都是权贵。但是孙中山当时并不看好他们的行动,劝他们回去读书,后来这个行动也没有成功。

从翁俊明的故事可以看到,当时台湾人对大陆革命的关切,以及他们企图通过改变大陆革命的命运来改变台湾人的命运。他后来在1915年迁居厦门,在这里开设了俊明医院,他的故居还一直保留在中山路。

我们可以看到刺客文化在两岸意识文化中一直都被讨论,许多文人名士都曾写过关于刺客的文章,比如连横写了《东长安街吊三烈士》,章太炎写的《訄书·儒侠》等,都是在提倡一种重承诺、轻生死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之后的时代发展中,又转变为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成为革命文化的一部分。然后又因为其暴力因素而逐渐没落,有些移接到通俗文学领域,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武侠小说。总的来说,刺客文化的内涵,从传统的个人“重承诺,轻生死”转化成为为民族国家牺牲的观念。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